当地时间2024年3月25日,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在Northvolt工厂建设开始前发表讲话。德国总理肖尔茨和经济部长哈贝克出席了Northvolt工厂的正式开工仪式,该工厂将从2026年开始生产电动汽车用电池。 视觉中国 图
3月25日,德国一家汽车电池生产厂家诺斯沃特(Northvolt)在德国北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举行了正式开工仪式,德国总理朔尔茨和经济部长哈贝克出席了开工仪式并剪彩。作为德国本土电池生产厂家,它获得了德国超9亿欧元的政府拨款和担保。
德国对本土电池生产商的高额资助显示出该行业全球范围内的激烈竞争。美国为吸引世界电动汽车相关生产商赴美投资,推出了高额补贴措施。在汽车电池行业全球产业链上,中国是顶尖的行业领导者。在此背景下,德国政府具有强大的动力全力扶植本土电车电池生产,已巩固其作为一个老牌制造业强国的地位。
然而,这一消息背后隐含着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现状——不管有没有主观意愿,也不管上述电池厂最终前景如何,正如有德媒宣称的那样,这是为了“与中国汽车电池行业竞争者抗衡”。可以说,它某种程度上象征中德乃至中欧经贸关系正进入一个更加具有竞争和挑战性的时代。
当前中欧各自对双边经贸关系的主要担忧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中欧经贸关系面临许多功能性和技术性问题,但这些问题又往往与双边政治关系有关,并不单纯是功能性或技术性问题。概括起来,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第一,市场准入。双方都抱怨对方设置了过高或不当的市场准入门槛,使得进一步的投资和商品出口受到限制。欧盟认为中国应扩大开放欧资来华的部门领域或行业,而我国认为欧盟近些年出台了太多不利中国对欧投资和商品出口的政策和法律文件,诸如“投资审查机制”、反强迫劳动法令、碳边境调节机制乃至审议中的“供应链法”等。其中大量政策法规并非专门针对中国,但作为欧盟最大贸易和投资伙伴之一,这些政策法规对中欧经贸关系影响深远。
第二,贸易逆差。新冠疫情以来,欧盟对华贸易出现大量逆差,其中2022年逆差达到近4000亿欧元。此前中欧经贸关系不存在如此大的顺差或逆差。尽管长期以来存在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顺差,但中国-中东欧经贸总量占中欧经贸总量并不大,因此影响有限。近些年来中国对欧大幅度增长的顺差,导致欧盟强烈担忧。
第三,欧盟实施对华经济“去风险”政策。从早期的对华“脱钩”到近一年多来“去风险”政策的实施,欧盟正步步推进和落实,以实现欧洲对华具有“关键依赖”特性的产业链从中国转移出去。这是一项具有强烈政治歧视意味的对华经贸政策,它假定有朝一日中欧经贸关系会因某种原因突然断裂而冲击欧洲经济发展。“去风险”政策的实施正严重影响中欧双方投资者和商业人士与对方开展经济关系的信心,并改变经营方式,包括日益被提及的制造行业生产经营的分割与本土化战略,即在对方的投资主要服务于对方市场。
上述三大担忧对应着中欧经贸关系遭遇的三类最主要的挑战。但现实地看,这三大挑战似乎难以在可见的未来找到共同解决的途径。市场准入的门槛在全球保护主义和重商主义情绪盛行的背景下很难进一步降低,有些领域可能还会抬高。具体就中欧关系而言,出于综合安全的考虑,中国在若干民生和战略领域的投资可能很难进一步向欧资开放;而欧盟基于“安全、人权和环保”三大考虑下对外资和外国商品入欧会采取日益严苛的标准,阻碍部分中国资本、工程项目和商品的进入。贸易逆差问题则具有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在国内经济放缓背景下,中国企业正加大对外投资和商品出口以寻求新的发展机会,欧盟则在成员国经济整体萎靡状态下,其制造业和出口受到冲击,出口能力下降,因此中欧贸易出现欧盟逆差的状况在所难免。这一情况似乎短期内难以改变。“去风险”政策则是欧盟长期政策,且具有高度的地缘政治色彩。因此,它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冲击也长期存在。
中欧经贸关系亟需重新出发
新冠疫情前,中欧间经贸关系也存在一些摩擦和矛盾,但双方克服了这些摩擦和矛盾,使彼此成为对方长期的最大贸易伙伴及最重要投资伙伴之一。时过境迁,中欧经贸关系遭遇了日益严峻的挑战。尤其从中国来看,欧盟正采取过多的措施来阻碍中欧经贸关系健康发展,包括最近所采取的针对中国电车对欧出口的反补贴调查,以及对中国汽车在保加利亚竞标的潜在反补贴调查等,这些正严重损害中欧经济关系乃至整体双边关系的韧性。
针对目前局面,中欧双方都有必要和义务共同推进更为健康和稳定的中欧经贸关系发展,最主要原因在于:无论哪一方,中欧都需要高度借助对方市场来发展自身经济,除此之外别无他途。作为相互最主要的经贸伙伴(之一),受损害的双边经贸关系将深刻影响各自的经济发展前景。如果放任目前矛盾和冲突持续下去,也任由经贸关系受政治因素的深刻影响,中欧经贸关系将遭遇更严峻局面,终究不符合彼此利益。
基于此,双方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同努力,以应对目前所遭遇的困境,尽管可能无法使这些困境快速消失。
第一,推出部分“正面清单”。
对现代社会而言,“法无禁止即可为”,这实际上是通过法律罗列“负面清单”,为保障社会自由奠定重要基础。在中欧经贸关系中,原本通过开列“负面清单”,可为双方自由开展经贸交流奠定基础。然而,如今大量经贸关系被有意和无意地禁止,只靠“负面清单”已无法确保双方自由经贸交流的开展,也无法提供双方正常交流的信心。是故,为防止双边经贸关系的恶化,通过共同协商与谈判的方式开列双方经贸关系“正面清单”——它并不影响清单外项目的合作,可为双方寻求坚实的合作提振信心和提供机会。对中国而言,若无法和欧盟共同推出双边投资和贸易领域的“正面清单”,中方可根据实际需要和国家利益开列对欧“正面清单”,以维护高质量对欧开放的营商环境,巩固和维护中欧相互依赖的经贸关系。
第二,双方开展竞争领域的司法合作。
随着中国经济过去几十年高速发展,如今双方在科技和产业链上的竞争日益激烈,整体上的经贸互补性逐渐下降。基于此,为防止在产业链上诸多领域和部门发生恶性和无效竞争,有必要开展在竞争方面的司法合作,包括相关法规和法律的制订和执法等方面协调,及国际司法方面的合作。
根据目前发展态势,随着中国高质量商品(尤其是制造业产品)的对欧出口,欧盟对来自中国商品的反竞争方面的调查与反制措施可能会日益增多,这将严重影响中欧经贸关系健康发展,长期来看也不利欧洲企业提升竞争力,还会扰乱整个国际经济市场秩序。因此,中欧有必要就双方产品与投资的竞争问题开展双边磋商,在相关问题(如补贴和产品定价等)上敦促市场采取相互透明的方式,尽量为优化双方市场竞争环境,促进中欧经贸关系在一个对彼此都公平、透明和干净的环境中提供政策指导和双边协商机制。
第三,寻求真正的相互依赖。
相互依赖是全球化时代各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写照。然而,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出现了一些国家对另一些国家更高的依赖,或者一些国家的产业对另一些国家产业碾压式竞争优势。上述情况都是对真正的相互依赖的破坏和打击,而相互依赖是构成国家间经贸关系健康和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一旦相互依赖被打破,双边经贸关系的稳定性就会进入脆弱阶段。基于此,中欧要真正建构稳定健康的经贸关系,防止进入脆弱阶段,就应共同努力构建真正相互依赖的状态。
这意味着双方的产业链不能在对方市场形成长期的压倒性优势,也不能将一些产业从产业链彼此交错存在的状态中抽离出来,打破产业链之间的相互啮合。简言之,中欧经贸关系既不能形成单向依赖,也不能降低应有依赖,而应维持真正的相互依赖,这样才能将中欧经贸关系锚定在一个稳定运转状态。
对中欧各自而言,既要寻求竞争优势,也要认真考虑到整体优势中预留给对方细分产业上保持某种优势的空间,从而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终实现利用对方市场为自身牟利的目的。打破相互依赖状态最终只会竭泽而渔,或引发大量恶性竞争,只有相互壮大和真正共赢才能使经贸关系健康持久。
第四,尽量降低政治因素对市场竞争的干扰。
从宏观角度看,欧盟内部政治正深刻干预中欧经贸关系发展。从地缘政治竞争视角来看待中欧经贸关系,并通过政策手段来影响双边经贸交流,使双边经济关系成为欧盟政治目标的工具,这已严重扭曲了经济关系发展的良好未来。目前中欧经贸关系的困局并非只是技术性因素和单纯市场运行所引发的后果,而有着政治干预的原因。
因此,双方在经贸关系中秉持“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的理念,不让彼此不同的政治观点、立场和行动影响双边正常经贸关系,成为中欧双方都应面对和思考的严肃问题。从中国角度来看,欧洲目前通过“去风险”政策和“投资审查机制”、对企业的“尽职调查”要求等具有高度政治考虑的政策规划,正对中欧经贸关系产生危害。如何将这些带有政治含义的政策的危害性降到最低,以及未来尽量减少对经济关系的政治性约束,应成为欧方的重要责任,也可成为中欧共同协商的内容。
第五,将在第三方合作落到实处。
从欧盟的地缘政治视角来看,第三方市场是中欧潜在的(或正在形成中的)竞争舞台或争夺对象。但这一从地缘政治视角出发的在第三方的竞争从长期来看并不有利于欧洲的发展和繁荣,也不利于改善全球经济环境,甚至引发政治和安全领域的国际矛盾。只有推进在第三方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推动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才最终有利于各国经济繁荣,也有利于自身发展壮大。基于此,中欧应携手落实在第三方的合作而不是开展恶性竞争乃至斗争。
基于中欧各自技术优势和产业链上的禀赋,双方在第三方有关基础设施建设、绿色能源和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减贫和发展援助、金融等诸多领域开展分工合作,可为实现中欧与第三方的互利共赢做出贡献。
从战略角度看,中欧经贸关系是中欧关系的核心,是稳定中欧整体关系的基石,也对促进中欧各自繁荣具有重要甚至无可替代的意义。如今中欧经贸关系正遭遇旧的与新的各类绊脚石,尤其是政治因素的干扰正深刻损害双方正常的市场交流。基于此,中欧应高度重视经济关系的发展进程,尤其着眼于消弭各自的不满,降低双方经贸交流成本,开拓新的合作增长点,这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如果任由目前局面发展,尤其只从自身角度出发,不愿兼顾对方利益的双边经贸关系不但难以持久,而且会给双边整体关系发展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通过双方共同努力,以协调、协商和谈判方式致力于双方问题的解决,将助益中欧经贸关系走出目前的困境。期待中欧经贸关系能从当前的困境中浴火重生,重新建构具有高水平相互依赖的关系,并为全球经济的健康和稳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简军波,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欧洲学会副秘书长)
转载自 澎湃新闻,时间:2024-04-01
责任编辑:朱郑勇
图片编辑:张同泽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