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ummary of the 12th Shanghai Youth Forum of European Studies

Entry time:2024-01-09visits:0

2023年12月23日上午,上海欧洲学会举办主题为“时代转折期的欧洲与中欧关系”的第十二届上海欧洲研究青年论坛。此次论坛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承办,系上海市社联所属学术团体2023年度活动合作项目。丁纯会长做会议致辞,伍贻康名誉会长做总结,戴炳然名誉会长和徐明棋名誉会长做点评,伍慧萍副会长、张迎红副会长和张骥理事主持相关环节。十二位青年学者和学生做主题发言。


图片1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助理纪昊楠就语境主义视角下的欧洲战略自主:进展与争议》做相关报告。他认为战略自主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在欧盟层面的意涵是持续变化的,各种各样的行为体对其存在不同的解读,因此需要采用语境主义的方法,还原欧洲提出战略自主概念时的具体含义。欧洲战略自主一方面在领域上有所扩张,从防务扩展到经贸、技术各种方面,另一方面战略自主的焦点也有所变化,在俄乌冲突现实的背景下,由防务领域的战略自主逐渐让位给了经贸,特别是原材料、能源方面的战略自主。总之,欧洲战略自主的确定性和模糊确定性是一个长期交织的过程。


图片2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博士后张杨就《时代转折期的德国综合安全理念》做相关报告。他对德国国家安全战略进行解读,阐明了德国综合安全理念的具体内容,并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出发探讨了德国综合安全理念的政治动力以及理念落实所面临的困难。综合安全要求政策制定者对各种风险进行综合考量,主张对风险进行容忍和接纳,从而获取综合安全的最大值。但目前德国综合安全理念各领域的优先级不明,且多重目标带来新安全困境,不同目标之间存在冲突,这些都使得时代转折期的德国综合安全理念暂难实现。


图片3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刘倩玉就《俄乌冲突对于欧洲一体化的促进作用》做相关报告。她引入了凯勒的理论模型,结合新功能主义、自由政府间主义和危机决策概念,将俄乌冲突看作是推动欧盟政治外溢到各个领域的触发器,详述了欧盟在军事、经济以及能源等各方面一体化的发展。从长期看,俄乌冲突背景下欧盟签署的多项协议在实质上加强了欧盟机构的职能,扩大了欧盟的权力,提高了欧盟在应对危机方面采取快速行动的能力,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图片4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曹欣茹就《时代转折下的欧盟-土耳其关系》做相关报告。她通过梳理欧盟和土耳其的历史纠葛和关系雷点,引出在时代转折的背景下,土耳其对欧盟态度发生的明显转变,最后对土耳其入盟进行了一个展望。她指出土耳其入盟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双方的身份和认同不同。土耳其作为他者,在文化方面始终和欧洲国家存在冲突。此外,土耳其的特殊区位和其庞大体量意味着入盟后其势必对领导权进行争夺,削弱法德轴心的影响力,凡此种种使得土中短期内难以入盟,双方只能继续表面的拉扯。


图片5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宋端仪就《威胁认知与联盟制衡:“北约-日本”合作的成因、特征与前景》做相关报告。她分别从“北约-日本”合作制华的成因、合作的时间梳理、互动的特征,以及双方在合作升华中的制约因素进行探讨。她认为,双方的互动领域暂时集中在高层展开,在短期内合作依然是象征性意义大于实际成果。此外,北约方面受制度牵制,日本方面也受国内《和平宪法》、经济压力和民间反战抗议的影响,双方将现有的互动升级为一个稳定的、常态的、实质性的合作仍面临一定困难。


图片6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硕士研究生郭雨晴就《对德意志共同体的再思考》做相关报告。她从历史和文化的层面探讨了德意志共同体,梳理了“民族”一词是如何一步步被赋予更深层的含义,代表了权力的向下流动,即将下等人提升为全民族,形成认同和化用,从而建立起了德意志民族国家。威廉•里尔及其民俗学作品反映的就是德意志社会和政治机制以民俗整合下层阶级,赋予德意志以共同属性,以一种无视现实存在的国境线的划分,确认对德意志归属的传统。近期的移民和巴以冲突等政治事件和社会思潮使得审视德意志民族的话语重新进入大众视野。


图片7


上海市外国投资促进中心欧洲部经理、经济师杨峥臻就《英国对华战略及英国对上海经贸发展的影响》做相关报告。她将英国对华战略分为建设性接触期、调整性接触期和有条件的接触期三个阶段。她提出英国的对华经济战略具有强健实用主义特征:投资方面致力于核心产业合作;贸易方面稳步推进;产业方面兼具合作与警惕。其中,上海与英国战略相契合,双方近年的贸易总值不断增长,投资向好,产业走向精细化。


图片8


上海外国语大学荷兰语教师徐子归就《“去风险”理念影响下的荷兰经济安全战略》做相关报告。荷兰政府认为世界大国正越来越频繁地对欧盟及其成员国施加影响,荷兰应该使自己更具有经济弹性。为此,荷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维护经济安全的措施,从多个角度提高企业家的防范意识,并统筹政府部门对敏感行业技术实行分类监管。在去中心化合作方面,荷兰整理并监测荷兰企业对华合作关系,并促进文化交流与教育合作。最后,她建议中国需要了解荷兰的关切,才能更好地应对荷兰的经济安全战略。


图片9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邵孟浩就《贸易与人权:欧盟对华政策的目标与工具探析》做相关报告。欧盟对自身的定位正在从规范性力量到地缘政治力量转变。在对华政策方面,欧盟逐渐从以经济接触的方式向中国输出、推广人权价值观,转向以人权为借口,将人权问题“工具化”“政治化”“意识形态化”,服务其“脱钩”“断链”“去风险”的目的。对此,中国要坚持底线思维,尽最大的努力,同时做好中欧关系可能持续变冷的可能。


图片10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宫云牧就《主权话语与数字技术治理——对中欧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治理的比较分析》做相关报告。她围绕网络空间主权化,搭建了包含国家安全、经济增长和知识积累三个要素的理论框架。她还对比了中国和欧盟的人工智能管理政策,认为欧盟的监管是针对整个人工智能领域的水平式治理模式,中国则是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垂直监管模式。但同时,二者在透明度监管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最后,她建议中欧要加强高级别对话及合作,并且尽量避免将地缘政治竞争的因素引入到人工智能治理当中。


图片11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研究生罗容就《进口中国中间品对欧盟价值链结构性权力影响研究》做相关报告。中国与欧盟互为重要贸易伙伴,欧盟短期内难以与中国脱钩,中国是欧盟的主要贸易增加值来源地。定量分析表明中国的结构性权力迅速提升。同时,欧盟28个国家的增加值输出国结构性权力和增加值输入国结构性权力的具体情况表明,欧盟提升进口中国中间品的深度,或提升进口中间品的技术含量可以增加欧盟作为增加值输出国的结构性权力,提升劳动和资源密集制造部门、低技术制造部门的中国中间品进口可以显著提升欧盟国家作为增加值输入国的结构性权力。


图片12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研究生逯艳超就《进口中国中间品与中东欧国家全球价值链网络深化》做相关报告。在后经济危机时代,一些发达国家重塑关键中间品供应链,中国通过建设RCEP和发展“一带一路”来应对当前形势。在过去十年间,中东欧国家进口世界中间品的范围呈现出德国下降、中国上升的趋势。中东欧国家进口中国更多数量和种类的中间品,能够明显促进本国价值链网络。中国应该坚持创新发展,增强效益,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曹欣茹、刘倩玉整理)


图片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