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 11 月 19 日下午,上海欧洲学会、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和上海市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合作举办“欧美关系走向报告”发布暨欧美俄中关系线上研讨会。本次会议系“上海市社联第十六届(2022)学会学术活动月”项目。沪上近 30 位专家学者与会。
一
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忻华研究员主持致辞环节。上海欧洲学会会长徐明棋研究员表示,二十大报告指出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国的发展战略机遇仍然存在,但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这对每个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学者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我们学会全面掌握未来变革的核心内容,深刻分析对中国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关系。上海欧洲学会组织撰写和发布《欧美关系走向(2022)》报告正是这样一种努力,尝试准确认知欧美关系的性质和变化,这对我们把握世界格局的演变和走向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市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会长刘军教授表示,二十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站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各国面临的变化和挑战前所未有,和平、安全、发展和治理赤字严重。上海地区的国际问题研究学者不仅要用中国理论来解决中国问题,也要用中国方案解决世界问题。上海欧洲学会发布《欧美关系走向(2022)》等一系列研究报告,通过有组织的科研活动参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值得肯定和推广。
二
上海欧洲学会监事曹子衡博士和上海市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秘书长姜睿博士主持了《欧美关系走向报告(2022)》的发布和讨论。
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忻华研究员就欧美经济与科技关系指出,拜登政府上台以来,尤其是 2022 年初以来,美欧之间呈现出相互靠拢的趋势,双边高层会谈的频率逐渐增加,双方决策层的战略意向与决策节奏更趋协调。然而美欧之间自特朗普时期就已存在的矛盾并未根本改观。尤其是在在经济领域,美欧矛盾较深,在尖端技术和对外金融领域甚至可以说矛盾大于共识。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龙静博士就欧美政治与外交关系指出,美欧之间在近两年时间里,围绕“修复”和“拓展”两大任务,频繁展开政治与外交互动。拜登政府对此前特朗普时期有损跨大西洋关系的一系列政治与外交行为采取了纠偏举措,进而希望借此回归国际事务核心领导者的地位。欧盟希望新的跨大西洋关系能够更大地体现出平衡、规制和团结等特征。美欧在政治与外交领域的互动,将在未来呈现出博弈、妥协和合作交替发生、日趋频繁的发展态势。
上海欧洲学会秘书长杨海峰博士就欧美安全与防务关系指出,随着拜登政府上台执政,欧美关系整体回暖,双方的安全与防务关系更是明显提升。欧美都在积极发展安全和防务力量,并高度重视对方的作用,双方试图构建起一种更加互利互补的安防关系。但欧美在安全与防务的力量上存在显而易见的差距,在意图上存在无法忽视的差异。欧美安防战略和政策强调对手和对抗,增加了现有问题和冲突进一步发展成为持续或升级的危机的可能性。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叶江研究员围绕英美关系指出,虽然英美之间矛盾依然存在,但双方关系日趋紧密,彰显了英国在跨大西洋联盟中的特殊性。英美关系中的价值观因素更为强烈,引领着美欧跨大西洋联盟发展趋势。《新大西洋宪章》对当前形势下跨大西洋的英美同盟关系乃至美欧同盟关系具有相当重大的作用与影响。当前英美关系的发展趋势加强了美国在整个跨大西洋联盟中的领导力。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伍慧萍教授围绕德美关系指出,拜登政府上台以来,德美关系既明显转圜,又延续了部分疏离态势。面对俄乌冲突带来的挑战,德美在政治领域加强政策协调,在防务领域强化战略配合,在经贸领域拉紧利益纽带,在气候保护和能源领域则显露一定分歧。在当前欧洲和全球变局下,德美关系经历调整转变日趋复杂,德美盟友关系的合作基础仍旧稳固,同时又存在现实利益分歧和博弈。德美在对华政策上同样存在分歧,其对华定位的差异加大中美欧三边互动的不确定性。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臧术美副研究员围绕法美关系指出,拜登上台以来的法美关系处于总体向好的阶段,虽遇一些挫折,但很快得到修复。无论短期还是长期来看,法国推动欧洲战略自主的过程都将步履艰难,法美关系、欧美关系中“依赖”与“独立”之间的双重性与矛盾性将持续存在。法国和欧洲国家在法美关系、欧美关系中的相对独立性,为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中法、中欧关系提供了空间。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宋黎磊教授就中东欧国家与美国关系指出,2022 年 3 月俄乌冲突的爆发是美国与中东欧国家加强合作的一个转折,拜登政府强调应维护大西洋两岸国家的团结与统一,以及在俄罗斯威胁下作为盟友采取联合行动。能源与防务安全作为美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主要议题再次凸显。中东欧国家政府都在外交中继续强调北约和跨大西洋纽带的重要地位。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吉磊副研究员就南欧国家与美国关系指出,俄乌冲突加剧了欧对美安全和能源依赖,南欧各国也重申了对大西洋主义的忠诚,处于地缘政治更前沿的意大利和希腊与美国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在中美竞争的挤压之下,南欧国家在技术、投资和政治等方面受到美国越来越大的施压。希腊和葡萄牙等小国较意大利等大国有着较大的灵活性,但对华合作也遇到更多困难。
上海外国语大学瑞典语专业负责人沈贇璐博士就北欧国家与美国关系指出,挪威经济上独立自主,但安全与防务依赖北约和美国。芬兰在对美和对俄关系上长期保持中立原则。丹麦相较挪威和芬兰,对美国的贸易依赖程度较高。瑞典对拜登政府较有信心,亲美立场较为坚定。在俄乌危机爆发后,瑞典和芬兰提出加入北约,并和美国构成了一种特殊的三方合作关系,重点合作领域包括防务政策对话和演习合作等方面。
上海市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会长刘军教授在点评中指出,欧美经济与科技关系这篇报告分析了双方的战略共识、联动和态势,通过丰富的材料提炼出了双边之间开展小集团式协作的新现象。欧美政治与外交关系这篇报告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学理化的分析,借助修复、拓展、平衡、规制、团结、博弈、妥协和合作等一系列关键词概括出了双方关系的特征。欧美安全与防务关系这篇报告概括了双方关系的现状和特点,并从基础、保障、动力三方面的分析形成结论,观点明确、层次清晰。
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戴启秀教授在点评中指出,英法德与美国关系中存在三个不变,即这些国家对标美国没有变,并且会因为俄乌冲突更加靠拢;坚持政治正确没有变,德国的价值观外交比较明显;对北约的认同没有变,尽管法国作为核大国在北约的框架内正在追求战略自主。同时,双方关系存在几大变量,比如美国对外关系的主导因素变化会带来一系列变化,欧洲三大国利益诉求不一,国内政治生态发生变化,也都会影响其与美国的关系。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戴炳然教授在点评中指出,中美关系以及俄乌冲突对中东欧、北欧还有南欧这三个板块与美国的关系产生了很大影响。中东欧板块因为安全和经济的双重诉求与美国关系存在走近趋势。南欧板块与美国的关系注重实用主义,而北欧可以说是价值板块,其与美关系更多出于价值观考量。
三
上海欧洲学会秘书长杨海峰博士主持了关于欧美俄中关系的发言与讨论。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吴莼思研究员在关于美中关系的发言中认为,中美领导人在 G20 巴厘岛峰会期间进行的会晤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大概会开启双方新一轮的互动和较量。中美较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或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之内。中美领导人都认为稳定的中美关系非常重要。中美双方团队都希望重启一些机制化的交流。但从长期的角度来看,中美之间较量是常态,要靠中国的智慧来管理好中美关系的发展。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简军波副研究员在关于中欧关系的发言中认为,历史上,中国把欧洲定位为第二世界,在这样一个现实主义的定位基础上与其发展关系,为反帝、反霸等战略目标服务。现今,对欧洲具有现实意义的定位可能是把它作为促进国际多极化的力量或伙伴,中欧间在战略上互不反对,进而相向或结伴而行,可以实现战略扶持。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万青松副研究员在关于俄中关系的发言中认为,乌克兰危机使得中俄各自为两国合作划出了底线。中方的底线是联合国宪章所确立的宗旨和原则,俄方的底线则是中方能保持中立和理解。乌克兰危机还进一步明确了中俄关系无上限的内涵,即合作、争取和平、维护安全和反对霸权的无上限。在上述底线和无上限的框架内,强化内生动力将会更好地促进中俄关系的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欧洲研究中心王玏博士在关于俄美关系的发言中认为,俄美关系要达到类似正常的水平可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从俄罗斯角度看,美国是俄罗斯面临全球挑战的主要根源。对于美国而言,俄罗斯是威胁欧洲稳定的一股力量,需要通过各种制裁来降低俄罗斯的全球影响力。不过,美国似乎倾向于接受俄罗斯在欧洲以外诸多区域的某些利益。不信任或者敌意使双方可能存在的合作充满了挑战。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教授在点评中指出,世界在进入 21 世纪特别是第二个十年以后,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全球化负面影响,从和平与发展越来越多地走向地缘政治,同时各国国内矛盾和冲突加剧,美欧内部极化现象值得关注。美欧做出的一种主要回应是采取与价值观相应的小团体多边主义。我们需要以我为主地去塑造相对有利的环境。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教授在点评中指出,中美较量成为新常态,未来十年是关键。中方对战略框架的理解更加积极,可以拓展合作空间,而美方更多理解为一种托底,暂不希望发生对抗。中欧关系的独立价值值得研究,但需要避免一厢情愿地把欧盟作为一个完全的独立行为体。除了双边关系,还可进一步研究欧美俄中四方战略互动,包括在 G20 等国际机制内的互动,以及它们对国际格局的发展如何考虑,包括对多极化等议题的考虑。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叶江研究员在点评中指出,英国在脱欧后其与美国的关系更加成为一组相对独立的大国关系,而法德尽管都是欧盟成员,其双边关系也是一组重要的大国关系。大国关系中利益至上,同时价值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
华东师范大学前副校长范军教授在讨论中提出,中国要能够改善与美国欧洲的关系,最核心的就是在亚洲要站住脚,只要中国在亚洲站住脚了,亚洲的价值观、亚洲人的思维方式达成共识了,中国和亚洲就能在世界上站住脚,就会逐渐同美国欧洲改善关系。
上海欧洲学会会长徐明棋研究员在会议总结中指出,在外部动荡变革的环境当中,我们自己的战略选择到底是什么非常重要。战略自主性和战略空间本质上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包括欧美关系在内的各种各样关系,这些关系在动荡复杂的历史转折点如何影响我们,以及我们如何处理这些关系。(杨海峰,上海欧洲学会。相关发言内容根据会议记录整理而成,未经发言人本人复核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