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hanghai Institute for European Studies Celebrates Its 30th Anniversary and Holds Its Annual Meeting 2021: China-Eu Relations Need to "Look to the Future" and Create New Forms of Mutual Learning

Entry time:2023-09-06visits:0


7b469d2554b905810fb73a9170b0266.jpg

▲ 11日,庆祝上海欧洲学会成立30周年大会暨2021年年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

上海欧洲学会即将迎来成立30周年。1992年成立至今,上海欧洲学会对国内欧洲研究作出了独特而重要的贡献。12月11日,“欧洲联盟与中欧关系的发展回顾与前瞻——庆祝上海欧洲学会成立30周年大会暨2021年年会”在沪举行。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王战、中国欧洲学会会长冯仲平、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傲英、上海欧洲学会会长徐明棋等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出席会议并讲话。伍贻康、戴炳然、姜锋、罗志松等来自上海各高校、研究机构和智库的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就大变局之下欧盟自身以及中欧关系的现状与前景展开讨论。本次会议由上海欧洲学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俄罗斯与欧亚研究院、欧洲研究中心承办,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联合承办。

曾作为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典范的欧洲一体化进程现在处于怎样的状态?大变局下的欧洲将何去何从?与会专家认为,当前欧洲“大而不强”。自《欧盟宪法条约》遭否决、欧盟过激东扩之后,欧洲一体化进程就已高潮不再。在当今世界更加复杂、脆弱的状态下,疫情叠加经济衰退,欧洲一体化深化举步维艰,欧盟发展势头趋弱,在竞争性日强的世界格局中有被边缘化的风险。但专家也认为,边缘化不意味着解体,而是说明欧洲一体化进入磨合转型的关键时期,欧盟接下来的发展重点在于如何寻求自身突破。

有专家表示,欧洲转型的迫切需求体现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政治方面,欧洲政治格局进一步碎片化,主流政党的影响力下降,极端势力势头上扬;社会层面,欧洲国家贫富分化严重,身份认同矛盾尖锐;经济领域,为着眼于长远发展,欧洲正加快绿色能源和数字化转型;外交方面,规范性外交力量薄弱,欧洲希望加强战略自主,使自身“更强硬”。

a9ff25ff4d77824cd0b95868834088b.jpg

欧洲自身定位的变化带来中欧关系的调整。也有专家认为,这种调整不仅取决于欧洲自身的对华认知,更受中美关系变化的影响。面对美国的压力和拉拢,欧洲焦虑感日强,未来对华压力或会更大。但专家也提醒,关键要看欧美能走近到哪一步,要从中美欧三边关系的角度出发理解对美和对欧两组双边关系。

就中欧关系本身,有专家表示,不仅要“回头看”,回溯双边关系的历史积淀,从“眼前看”,关注双方交流的物质、社会基础,更要向“未来看”,加强中欧在绿色能源、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创造相互学习的新形态。

国家层面,法德轴心仍在欧洲经济外交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德国大选刚刚落下帷幕,法国大选大幕渐渐拉开。有专家认为,由于德国新政府刚组建完毕,短期内,法德轴心的天平将向法国倾斜,明年1月1日起法国将接任欧盟理事会轮值主席国,“加强欧盟主权”成为法国工作重点。与会专家认为,应加强欧洲国别研究,更有针对性地促进中欧双边合作。

此文原载《文汇报》2021-12-14
作者:刘 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