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mmary of the first Shanghai Youth Forum of European Studies
(chinese only)
2009年11月28日下午,上海欧洲学会在上海社科会堂举办“欧盟的全球角色与地区政策--首届上海欧洲学会欧洲问题青年论坛”。此次论坛活动作为学会参加上海市社联“学会学术活动月”的一项主要内容,在社联领导的有力指导下,在学会领导及秘书处的精心策划与准备下,得到了本市主要涉欧研究的共8家高校及研究单位的积极支持与响应,共有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近40名青年学者和硕博士生参加了此次论坛活动。学会领导和一些知名教授对此次青年论坛也给予了很大的关心。
戴炳然会长首先致辞并宣布了青年论坛启动。接着,论坛分两个主题开展学术研讨交流。在复旦大学陈志敏教授主持下的“欧盟的全球角色”的研讨中,来自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方晓、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王伟男等3位青年学者依次就“制度创新对欧盟对外政策的影响”、“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政策与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等题目做了高质量的演讲。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叶江研究员主持的“欧盟的地区政策”研讨,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毛一卿、交通大学的张学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李昕等5名青年学者依次就“欧盟东扩五年回顾”、“超越扩大——欧盟邻国政策的缘起与形成”、“东欧在油汽过境运输中的地位与作用”等题目做了精彩演讲。
复旦大学的吉磊的讨论题目是“构建中的欧盟联合国安理会改革政策——兼论欧盟在变动世界秩序中的角色”,主要通过研究联合国安理会改革进程来透视欧盟在变动世界秩序中的角色与作用,即从安理会改革来看,欧盟在当今世界中到底扮演怎样的角色、如何发挥影响力,以及它希望发挥怎样的作用?她指出,目前对于欧盟的国际角色主要存在三派观点:以国家为中心的较为现实主义的观点,这一派以Christopher Hill以及他的学生为代表,较多研究双层甚至三层博弈。第二派是以Ian Manners为代表的理想主义,强调欧盟在世界中的规范性权力。第三派是以Mario Telo等为代表的民事权力派,他们一方面反对用国家的标准衡量要求欧盟,强调欧盟以地区的形式发挥影响力;另一方面反对规范性权力的后现代主义倾向,坚持欧盟有着自身的利益。作为非欧盟学者,我们应当取长补短,认识到各派观点中的合理性与不足。首先,在国际舞台上,特别是在政府间组织中,我们应更多地用一个较松散广泛的欧盟概念,即欧盟不仅包括联盟层面机制,也包括其成员国,欧盟是一个体系。第二,不能以民族国家的标准衡量欧盟,但是欧盟作为一个地区集团的共同利益是或隐或显的存在的,并且可能随着外部和内部的压力和动力得以培育。第三,国际上存在的规范争论可能也存在于欧盟内部,欧盟并不是必然或已然的规范性权力,或者如Ian Manners所承认的规范性权力。欧洲实质上是一个政治话语实践,代表欧盟建构的可能性;并且这种权力首先体现为欧盟的示范作用。那么,欧盟要在国际上推动有效多边主义,就必须一方面参加到国际规范争论中去,另一方面自身达到这一政策目标。 正是综合以上三点,她将作为欧盟对外政策一部分的欧盟安理会改革政策视为一个体系和一个过程,一方面它是成员国互动影响的欧洲化过程;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成员国以分散的方式影响着世界,积极领导争论的开展,推动着国际社会共识的培育。欧盟对变动中的世界秩序及自身作用有着共同的看法:首先,欧盟是国际机制和国际合作的积极推动者,它希望通过有效的机制保证国际合作与秩序稳定,即有效多边主义的政策目标。其次,欧盟认同大国合作领导对于国际秩序和国际合作的作用,即多极的多边模式。最后,欧盟团结一致维持自身在国际机制中的优势地位,使自己拥有真正的决策权,也就是说欧盟所要维护的稳定秩序一定是它在其中占据优势的秩序。
华东师范大学的臧术美的发言题目是“以欧盟地区政策看欧洲一体化”,她的观点是欧洲一体化很像中国的“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人知道他会走多远,走向何方。欧洲人不是不关心其自身命运,只是更加务实,现在更加埋头于欧洲一体化实际事物。我们作为局外人,反而更多地进行宏观的思考。她个人的判断是,欧洲一体化仍将持续很长时间。这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最初避免战争的动因依然存在;第二,当今世界,欧洲的国际地位只能通过联合,才能提高自己的声音。通过欧盟地区政策,我们看到了欧洲一体化的两方面特点。第一,现实性与理想性。欧洲一体化是一个现实要求,是回避战争和提高国际地位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一个现实的运转过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遇到很多困境和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也包含了很多理想主义的成分,是一种信念甚或信仰,并由此产生动力。第二,统一性与多样性。一体化是一个共同体的创造过程,但始终伴随着不同成员国和地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欧洲一体化的成功应是多样性中的统一。
同济大学的宋黎磊的讨论题目是“欧盟周边治理问题研究——以欧盟-地中海伙伴关系发展为例”。她认为,欧盟对地中海区域的治理始终具有政策宣示性和实践性这两个层面。二者存在差异,主要原因是欧盟对地中海区域国家推行就是以援助为手段对其加以改造,寻求加强双边关系并强化安全稳定方面的合作,以与各周边国家分享价值观为这一政策前提,这些对象国家为了解决其面临的资金与市场等问题,愿意用经济调整和对欧盟扩大市场开放换取欧盟的援助和市场,以解决其面临的发展问题。同时它们由于意识到了安全的不可分割性,希望通过创造相应的联盟,通过共同的合作来增进安全,但对于与欧盟分享价值观并不热衷,欧盟倡议的关于民主政治、人权等较为敏感的课题收效有限。把政治标准与发展经贸关系捆绑起来,这是欧盟当前周边治理目标实现的最大阻碍。她的结论,一是欧盟对地中海区域的治理,一直秉持着价值观和制度输出理念,但尽管欧盟多次变换治理手段却都不能达到既定目标;二是对地中海区域国家而言,则希望借助欧盟的南地中海政策所带来的机遇,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但抵制外来的民主化模式;三是欧盟未来只可能与这一地区国家建成大的自由贸易区,而更深层次的政治改革,民主进程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些青年学者的演讲得到了与会的学会领导如名誉会长伍贻康、副会长徐明棋、副会长杨逢珉、副会长李乐曾、副秘书长张祖谦及相关资深学者的热情鼓励与及时点评,也得到了与会的其他青年学者的积极回应,取得了交流互动、学术互长的良好效果。
在首届论坛的最后,学会名誉会长伍贻康对论坛作了点评、提出了建议。伍老师作为一名从事了40多年欧洲问题研究的专家,对论坛的组织工作及研讨水平作了大力肯定,指出青年学者研讨的问题既有前沿性、又有一定深度。对于今后学会青年论坛的发展,伍老师提出了供青年学者进一步研究分析的题目,代表与会的学者们殷切希望上海欧洲学会青年论坛不断举办下去,一届比一届举办得更好。论坛在全体与会人员的热烈掌声中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