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0日,上海欧洲学会假座上海社科院,举办以“欧洲向何处去”为主题的第四届上海欧洲研究青年论坛。此次论坛得到了上海各高校、科研机构青年学者的积极参与,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社科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近70位青年教师、科研人员和博硕士生参与了论坛交流和讨论,8位学者作了主题发言,10余人参与了讨论交流。市社联学会处梁玉国同志、学会名誉会长伍贻康教授及学会秘书处成员出席了活动。上海欧洲学会青年论坛协调人杨海峰与复旦大学张骥博士分别主持了论坛的交流和讨论。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张骥博士做了题为“在失衡的欧盟中追求领导:欧债危机中法国的欧洲政策”的报告。在欧债危机的影响下,在经济治理领域和外交安全领域权力结构正在分化,欧盟处于失衡状态,尤其是英法德三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期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将“法德轴心”再次推上了领导核心。2,“法德轴心”向“德法轴心”演变。3,德国经济的强势并未转变成外交安全领域的领导地位。萨科奇时期的法国,在外交和安全政策领域展现出强势的领导力和进攻性。但在经历治理领域和应对危机的措施上与德国共同领导,展现出了妥协性。法德轴心向德法轴心转变,在现实中表现为“法国主张,德国内核”。法国大选左派的上台为欧洲权力的再平衡提供了契机。奥朗德治下的法国力求通过内部和外部的制衡来平衡德国日益增长的权势,追求一个更加平衡的欧盟。在“法德轴心”内部,更加强调在应对危机方面增长的重要性和德国需要承担的责任,强调着决策中的平等。在外部加强了与法国有相似立场的南欧国家的合作。强调欧盟决策应更具代表性和包容性。应加强对话,防止德国独揽大权。在外交和安全政策上,法国通过在《里斯本条约》下提升欧盟对外政策行动力、倡导“地中海联盟”加强法国的影响力、奉行积极干预主义加强对外政策的进攻性等措施重振法国在欧洲的领导。在看待危机的成因,应对危机的手段上法德主张也不尽相同。法国认为,不受监管的金融和贸易全球化是导致危机的主因。而德国则认为,无限制的赤字和债务以及对财政纪律的破坏是主要原因。张骥老师认为,作为欧盟最为核心的成员国和领导者,法国在追求一个更加平衡的欧盟方面有着特殊的责任和利益。一个更加平衡的增长与紧缩之间的关系,一个更加平衡的盈余国与债务国之间的关系,一个更加平衡的法德关系都有赖于法国继续发挥其领导角色。 “欧债危机不仅是债务的危机,也是增长的危机。欧洲联合不仅是一个经济工程,也是一个政治工程。欧盟不仅是经济性的相互依赖,也是社会性的相互依赖。欧洲合作的目标不仅是繁荣,也是和平。”
同济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宋黎磊博士做了题为“欧洲非传统安全问题趋势分析2010-2012”的报告。宋博士通过对三份欧盟安全战略报告的解读从能源安全、移民问题、恐怖主义和气候变化,分析了2010年以来欧盟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认识与应对。从2003年第一份报告开始,到2008年和2010年后两份报告的出台。可以看出:1,欧盟对安全的内涵已经融入了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因素。2,安全治理范围也从组织内部扩展到周边以及其他相关地区。3,欧盟安全治理的职能与结构与国家或其他组织相比显示出非传统性。在能源安全上,欧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能源高度依赖进口,尤其是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而与其他地区的能源合作不能有效化解欧盟的能源安全问题。应对能源问题,报告提出,应更加重视能源市场的整合,稳定欧俄能源关系,发展能源工业、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由于地理位置上的便利和发达的经济完备的社会福利,移民问题始终是困扰着欧盟。在此问题上存在以下特点,非法移民与跨国犯罪组织的活动,由移民而产生的社会融合问题,欧盟成员国的利己主义。对此欧盟提出制定“欧盟共同移民政策”,修改《申根协定》,统合巡防工作。作为美国全球反恐行动的重要盟友,欧盟自身也受到了恐怖主义的威胁。恐怖主义在欧洲的表现为,个体恐怖主义呈上升趋势,组织成员本土化、攻击策略多元化,恐怖组织类型多样化,诉求多元化。因此欧盟提出警务司法合作,信息与情报共享,对涉及有恐怖嫌疑的资金与财务实施监控,等应对措施。气候变化是欧盟积极倡导,以及在全球治理中能其主导作用的重要问题。但是通过3份报告对此问题上的认识可以看出,现阶段欧盟面临,在气候变化问题上领导能力的下降和欧盟内部成员国分歧严重两大问题。对此欧盟提出“环境行动计划”和“航空碳税计划”希望通过这两个计划来挽回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发言权。中欧在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合作上,中欧双方应共同应对全球化“溢出效应”。在非传统安全治理合作与“有效多边体系”两个方面达成平衡。但在争夺国际话语权与规则制订权上中欧还将面对激烈的竞争与博弈。结合欧洲内部债务危机长期化可能性越来越大,欧盟外部地区形势进入动荡与变革交织的不稳定期。欧洲的非安全问题的突发性、传导性、联动性显著增强,而复杂性、不稳定、不确定性也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发酵。因此,欧盟对非传统安全治理会寻求更多合作解决路径。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语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曹军强作了“国家认同与欧洲认同的内在张力分析”的报告。首先他认为“认同”具有3个向度,即排他性,可塑性和构建性。“认同”也包含“持久力”和“可叠加”的特征。因此在国家认同上就具有,主体性、功利性和排他性的特征。因此延伸出来的欧洲认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状态,他的产生变化是以现实生活中欧洲公民之间的社会关系为物质基础的,并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交往与学习过程中从国家认同层面向欧洲意识层面扩展的过程。它包括文化认同、政治认同、社会认同。欧洲认同表现出3个特征:1,动态性,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呈现出动态的螺旋式发展。2,多元性与统一性,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欧洲认同碎片化。而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共同的“欧洲意识”又构建与强化了相同的欧洲认知。3,排他性,欧洲首先是地理上的欧洲,其次是国际利益博弈中的欧洲。欧洲认同和国家认同包含冲突和一致。冲突表现为,欧洲整合与国家认同之间天然存在张力,打造欧洲认同会忽视国家认同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一致表现为,国家认同是欧洲认同的根基,欧洲认同包含国家认同。欧洲认同-国家认同的张力存在于固有边界的张力,即想象的共同体和现实的共同体。也包含利益取向的张力,经济利益的差异性,权利利益的内外区别,文化利益的多元性。通过对96年欧盟15国民众选择民族认同和欧洲认同的比率分析,曹军强认为,欧洲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结构性张力与利益取向张力将长期存在且在不同时期会有恶化的潜在危机,欧洲一体化之路前途未必光明,道路注定曲折,但是欧洲危机的解决并更需要在欧洲一体化过程中解决。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博士生姜云飞做了“债务危机背景下欧盟推进财政一体化的进展、作用与挑战”的报告。债务危机背景下欧洲财政一体化有以下进展,2012年3月通过的财政契约,2012年6月的就业与增长契约和正在努力的计划中的“统一金融交易税计划”与“欧元区中央预算计划”。推进财政一体化对缓解债务危机起到了如下作用,提振了欧元信心,回击欧元崩溃论,加强财政纪律、成员国监督、避免债务危机反复发作。但是从财政职能看当前财政一体化对缓解危机作用也包含局限性。缺乏财政转移机制,缺乏对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的结构管理,表现在指标上限的笼统性,财政赤字结构收入、支出的具体规定不明。公共债务结构期限、品种未有说明。财政契约中的结构性赤字指标易受主观性影响,计量方法不同导致的异质性,容易出现人为操纵符合规定,而不改变实际赤字的情况。在危机中推进财政一体化可能会起到不利于危机解决的反作用。失去宏观经济调节的可能性,紧缩财政抑制经济,可能掩盖危机的真正根源。其后果可能的治标不治本,危机可能以别的形式爆发。未来欧盟财政一体化将面临以下挑战:1 财政契约能否实施存在不确定性, 需要至少12个欧元区成员国批准。2 财政契约能否有效执行存在疑问,经济周期角度、政治角度来看存在多种变量。3 欧盟经济陷入滞涨可能性增加,基于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欧洲经济增长缓慢将会是长期性的。4 债务危机使成员国经济更加趋异,表现为趋同的目标与趋异的现实。5 让渡财政主权的政治阻力,主要存在于英国和陷入危机的国家。
此外,华东政法大学吉磊博士、同济大学王鹏、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蔺陆洲、华东理工大学张国强分别就国际角色扮演与欧洲认同建构、德国在欧盟外交政策中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欧洲新军事革命、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输欧机电产品的影响等问题,做了精彩的发言。
主题发言后,与会青年学者就当前欧洲研究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最后,学会名誉会长伍贻康教授对此次论坛进行了点评。他认为,此次论坛气氛热烈,主题发言精彩。从发言交流和提问的内容来看,与会青年学者能抓住当前欧洲问题中前沿性、关键性的问题,从政治经济,全球治理多个角度去思考欧洲未来的走向。这种研究氛围很好,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看到这么多青年学者从事欧洲研究,非常可喜,上海欧洲研究大有前途。今天的欧洲问题研究从质量和规模上都有了长足进步,但是就从事专业工作来说同美国、俄罗斯、日本研究还有差距。希望与会青年学者再接再厉,繁荣上海欧洲问题研究,为国家对外政策提供科学建议。希望上海欧洲研究青年论坛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