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探讨“一带一路”的深刻内涵、机遇挑战以及沿线国家的相关认知,2016年6月3日,由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主办,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上海欧洲学会、同济大学“一带一路”安全问题协同创新中心协办的“一带一路倡议”中欧青年交流论坛在同济大学举行。来自上海社科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市委党校、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机构以及英国、德国、波兰、捷克、匈牙利等国的青年学者共聚同济大学,围绕“‘一带一路’倡议连接更好未来”的会议主题展开研讨。论坛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报》、国际在线等媒体以及Springer等国际知名出版社的报道和关注。论坛共设“一带一路倡议”的中外认知、区域合作、经济金融以及地缘政治四个主题,10名中国学者与11名国外学者进行了主题发言。
(一)论坛主题与特色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一带一路’倡议连接更好未来”。联接多种学科、关注青年学者是两大鲜明特色。本次论坛邀请的与会代表学科背景多样,在社会政治、经济金融、文化教育、国际关系等多个学科视阈中直接对话,共同研讨多极世界格局下的“一带一路倡议”,分析沿线各国在该倡议实施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本次论坛参与对象主要是中国及欧洲各国的青年学者、同济大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留学生,论坛旨在通过不同学科青年学者的观点交流、思维碰撞,为“一带一路”倡议研究提供青年视角。举办该类青年论坛对我国培养知华、友华的各国青年领袖具有重要意义,符合我国发展民间外交、促进中外友好交流的宗旨。
(二)与会学者主要观点
1.“一带一路”倡议的世界认知
世界各国是否对“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客观公正的认知直接影响到中国对该倡议的实施。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同济大学孔子学院办公室副主任程妤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存在着文化语言、政治体系与社会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如何在实施过程中有效与其沟通仍是未来需解决的重要议题。跨文化对比研究对于进一步探索“一带一路”倡议的宣传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应进一步调整沟通策略,加大力度构建话语体系。
“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欧洲智库目前的热点话题。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戴轶尘博士通过分析欧洲主流智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后发现,欧洲已经无法忽视中国所提出的这一新的战略性概念,“一带一路”被认为将为中东欧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机会,并同时对欧洲地缘政治产生潜在影响。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程度,将成为欧盟及其成员国与中国所倡导的国际事务保持内在联系性和一致性的“试金石”。
匈牙利布达佩斯考文纽斯大学助理教授Balázs Sárvári认为,“一带一路”已经超越了地区性的界限,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这不仅是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溢出效应,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多极格局正在形成,“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贡献中国智慧的具体表现形式,说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负责任的世界大国。他同时表示,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显著优势,中国对海运的依赖性减弱,运输形式更加多元化,有利于降低地区外交风险。“一带一路”倡议的根本目标并不是追求经济效益,而是为建立多极化的世界格局而发挥积极作用。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德国洪堡学者黄立鹤博士认为,外语教育是中国实现国际化、现代化的重要资源之一。在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战略性联系的进程中,中国应当从国家战略视角审视外语教育,抓住“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契机,系统性规划中国的外语教育,提升国民外语能力、城市国际化水平。同时,要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不同国情,加紧培养多语种人才;积极推动中国经典及当代作品的外译,促进中国智慧与中国经验走向世界。
2.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区域合作
匈牙利科学院经济与区域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Ágnes Szunomár指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联系将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得以重建。2012年中国提出“16+1”合作框架,加强了与中东欧地区的联系。该地区诸多国家与中国政治关系不断发展、贸易关系持续扩大,不断吸引中国投资、民间关系有力加强。尤其对于中东欧维谢格拉德集团四国而言,“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新的合作框架。
复旦大学法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骥博士从双层视角分析了“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欧盟关系。中欧“一带一路”合作经历了从模糊处理到局部对接,再到整体、全面对接,从与部分成员国单层对接到与欧盟机构双层对接的变化,推动中欧形成了更加紧密的双边合作关系。基于欧盟对外政策体系的双层特征,“一带一路”倡议所涉及的合作领域分属欧盟对外政策中的不同权能类别,欧盟层面的对接和成员国层面的对接呈现出不同特性,形成复杂的互动关系。中国需要根据欧盟对外政策的双层特性推进对应的“一带一路”双层对接战略,在不同的政策领域采取差异化的方式。
波兰雅盖隆大学国际政治系助理教授Piotr Bajor提出,近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政治联系、经济发展和制度化建设方面的合作进一步加强。他分析了欧盟东扩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合作条件及相关变化。他还论及中国与波兰的双边关系与两国双边合作和发展的决定因素,并讨论了这一区域其他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可能性。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中心的龙静博士把关注重点投向中国与欧洲次区域合作,认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有序和自由流动的经济因素、高效的资源配置和市场的深度集成。“一带一路”鼓励沿线国家实现经济政策协调,以更高的标准开展更广泛深入的区域合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 欧洲大陆上已出现各种次区域组织。但由于经济衰退和欧洲一体化的停滞,目前这些次区域组织的发展缺乏动力,“一带一路”则给它们带来振兴的机会。为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更好地发展中国与欧盟次区域的合作,关于欧洲次区域主义与地域主义之间的逻辑、次区域合作机制与欧盟与北约之间的关系、多层级中欧关系在双边合作中的作用等问题,都应成为研究重点。
3.“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经济金融
波兰波兹南经济大学副教授Ida Musiałkowska则以波兰在政策制定的革新与评估为例,指出“一带一路”不仅可以从成功案例学习如何重新设计政策决策过程,也应从失败的政策中吸取不再重犯同样错误的教训。
上海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李敦瑞博士指出,融资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除了借助亚投行、丝路基金、多边合作银行等金融平台,以提供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合作、产能合作在内的资金支持以外,更为重要的是推动沿线国家的金融合作。一定意义上说,货币金融领域的合作才是“一带一路”建设最为重要的金融支持。在“一带一路”这一极具包容性的国际大平台上,人民币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到新型国际货币体系的建构当中。
东华大学博士候选人Dmitry Doronin对中俄两国高精尖人才市场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中俄合作应加强在新兴创意型经济领域的合作。双方若开放劳动力市场,如知识密集型工业与创意产业,可释放巨大经济发展潜力。为做到这一点,中俄双方应建立新的法律和财政框架条件以保证两国合作取得卓有成效的合作。除此之外,他也谈及了语言、文化、地理位置等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
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博士候选人Mireia Paulo将“一带一路”视为“数字丝绸之路”,指出中欧合作的潜力不仅在基础设施建设、研发、制药、清洁能源、航空航天、机器人技术和教育等领域,同时也在数码市场、5G领域也有发展空间,尤其是5G为互联网大数据、云储存、智能运输以及互动娱乐和媒体行业打开了大门。中欧在这一领域的合作将为5G市场制定全球标准。
4.“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地缘政治
伦敦大学学院政治系讲师Filippo Costa Buranelli认为,“一带一路”对中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然而除了经济增长之外,中国与中亚的政治和和安全方面的合作与协调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尤其是以下问题仍不明朗:对于中亚国家来说“一带一路”项目有何价值?该倡议是否能有效促进该地区的经济与政治合作?中亚国家的争端是否会阻止该倡议的顺利推进?中亚国家如何看待该倡议的可行性?“一带一路”如何促进中亚地区的稳定、发展和融合?
同济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宋黎磊博士分析了欧盟东部邻国作为欧俄在欧洲中部地区的缓冲地带,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与欧洲、俄罗斯关系问题, 6个对象国在分成亲欧和亲俄两类的情况下,中国如何通过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加强与上述国家双边合作的同时,在欧俄之间取得平衡。她指出2015年6月乌克兰与中国签订了“一带一路”合作意向书,中乌能源领域的合作已经引起俄罗斯的警惕。乌克兰加入欧盟自贸协定的同时退出了欧亚经济联盟,乌克兰在趋近欧盟标准的同时如何继续与中俄合作?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简军波副教授分析了“一带一路”对于地缘政治概念的影响。“一带一路”穿过存在不同文化、宗教、语言、政治制度和国家利益的欧亚大陆。由于该地区价值观和利益的多样性,中国参与该地区合作将受到诸多地缘政治因素的挑战。中国在中欧的存在使得欧盟充满困惑、甚至敌意。中欧国家与中国的投资和贸易使其经济上受益,相比之下,欧盟似乎无法提供类似服务给东部邻国。欧盟担心中国的经济实力会转变为在该地区政治影响力,忧虑中国的介入会削弱欧盟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中东欧作为一个与俄罗斯关系特殊的地区,其与中国愈加密切的联系也引发俄罗斯的强烈关注。此外,中东欧国家自身也在一定程度上持怀疑态度。
来自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中心的方晓博士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根植于当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其核心是继续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一带一路”绝非仅对中国发展有利,而是符合当前世界趋势,以及大多数国家在21世纪的发展需求。中国正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要求促进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共同维护国际公平和正义。在促进合作共赢方面,我们应该提高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各国应该建立一种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更加注重公平和平衡,分享权利和承担义务,促进人类的共同利益。
(三)分析及结语
总的来说,与会各国青年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但同时指出了该倡议实施过程中的诸多挑战与不确定因素,以及相关地区与国家的观望、怀疑态度。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的学理探讨和实践尝试。
本次论坛加强了青年学者对“一带一路”倡议国际意义与影响力的理解,探讨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蕴含的各国发展机会,分析了如何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从而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展望了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的可能性。(作者:黄立鹤,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德国洪堡学者;宋黎磊,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同济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