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mmary of seminar with Hungarian scholars and Consul General in Shanghai(chinese only)
2010年6月12日,匈牙利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伊诺泰教授(Andras Inotai)、保加利亚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佩特科娃教授(Tvanka Petkova)、匈牙利驻沪总领事馆库蒂总领事(Laszlo Kuti)做客上海欧洲学会,就当前金融危机的状况、相关各方应对措施等问题与学会伍贻康名誉会长、杨逢珉副会长及丁纯、杨烨、曹子衡等进行了交流研讨。
一、东欧的视角
学会学者提出,自从2007年全球关注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如何评价判断世界金融危机成为包括中欧学者在内的世界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中国学者十分关心美国债务危机、冰岛政府破产、希腊政府债务危机等问题。而就上述危机的发展深度、如何应对解决,各个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比如,德国和法国对于如何应对危机就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在近期于韩国举行的G20财长会议上,各国财长也对金融危机的严重程度、复杂性表达了普遍的关注。中国学者希望进一步了解该如何判断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这些危机会不会影响欧盟的稳定,是否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东欧专家指出,自2008年10月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两年间,他们一直在总结世界经济发展和国内危机管理方面的经验。当前的危机不仅仅是单纯的金融危机,还牵涉许多其他的因素,应该是一个综合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产品的生产过剩在危机蔓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此有几个建议:一是解决贸易平衡问题,尤其是美国的贸易赤字和某些欧盟成员国的赤字。二是监管危机,资本国际流动的监管缺位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目前有两个问题困扰着欧元区,一个是救援存在着法律上的难题,二是经过数十年的融合,欧元区内国家在一些经济指标的差距不是变小了而是变大了。如何拯救希腊是欧盟面临的难题,甚至会危及欧元区的稳定。如果希腊政府希望通过扩大内需来拯救经济,可能得益的反而是德国、法国这些国家,因为它们的国内产品更具有竞争力。欧洲货币统一10多年来,德国成为了最大受益者。与欧元区其他国家相比,德国的外贸一直保持着较为显著的顺差。如果欧元贬值,德国的出口会得到进一步增长。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德国的劳动力成本比较高,而且有着年均0.5%的上升,但原先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年均劳动力成本上升速度更是达到了2%。这样算来的话,德国因劳动力成本上升速度更慢而实际上已经实现了约800亿欧元的收益。如果欧元升值,德国出口减少、国内需求上升,但受益的不一定是欧元区内的其他国家,比如希腊、波兰等,而可能是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比如美国、中国等。
欧盟7500亿欧元的援助基金应该会有助于欧洲经济的稳定与恢复。但欧盟成员国削减财政支出、增加税收等措施,可能会引起这些国家的社会问题。欧盟在一定时期内难以成为有竞争力的经济体,除非欧盟能像美国、德国那样的联邦建立财政联盟、制定透明的财政政策。
现在很多非欧元区国家不愿意加入欧元区。第一,欧元区缺少一个能被遵照执行的惩罚机制,大国参与制定准则,最终又破坏准则却不受惩罚。第二,许多持观望态度的国家都会审视加入欧盟所得的利益与承受的成本,如果成本大于收益,则不会加入。最近爱沙尼亚加入欧元区成为了其他有待加入欧元区国家加以参考的一个实验。
匈牙利不会成为第二个希腊。第一,匈牙利保持了较低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匈牙利财政赤字与GDP的比例在2006年是9%,2009年减为4%,2010年预计会到3.8%。匈牙利的公债比例在2009年是78%,是欧盟内最低的数字之一,德国的公债与GDP比预计在2014年将超过100%。第二,匈牙利保持着相对强劲的出口态势,并且其中2/3都是高科技产品。此外,即使面临金融危机,匈牙利出口总量下滑20%,但在2009年对中国的出口仍然保持了15%的增长,同期欧盟对中国的出口增长只有4%。第三,匈牙利的经济改革走的是一条和其他邻国不同的道路。得益于早期外国资本的流入,开始于1980年的匈牙利经济改革促进了企业家的成长,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现在很多国内企业已经和国外企业成为相互信赖的伙伴。
二、中国的视角
东欧专家提出,他们目前比较关心的问题包括:在国际关系复杂多变的大形势下,中国等如何应对全球危机,如何处理与美国、俄罗斯等大国以及与联合国、非洲国家的双边及多边关系;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及中东国家的关系;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等。他们希望能向学会学者请教:中国是否会退出经济刺激方案;中国政府从出口外向型经济转为内需导向型经济的意图是否会奏效;中国会采取哪些措施应对金融危机。
学会学者指出,早至2007年8月金融危机初现狰狞时,就有学者建议要采取严厉措施应对国际资本任意流动。我们必须看到中国和欧盟一样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在未来2年里,全球的经济形势仍是困难重重,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至于中国的经济形势。中国一直保持GDP的高速增长,去年是9%,从今年至今的形势来看,全年的GDP增速也不会低。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产业调整、生产方式转变其他方面的改革虽步履维艰,但稳步前进。今年的出口形势比去年要好,但部分产品生产过剩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温家宝总理曾表示,中国慎言退出经济刺激政策,中国是世界经济的重要一极,应该承担对亚洲经济全面复苏和世界经济平衡稳定发展应尽的责任。中国2010年5月份CPI显示中国面临着通胀危险,中国的货币、财政政策面临着调整,可能会采取加息手段。
从出口外向型经济转为内需导向型经济是中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2009年中国政府提出扩大内需以应对出口下滑和贸易摩擦的增加。对中国来说,外向型大多指一些大型企业,这其中也包括很多美国、欧盟国家等投资设立的外资企业。数量众多的民营企业还是以国内市场为主。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但依靠外需为导向的发展道路必然是不可持续的。中国是世界大国,由出口外向型经济转为内需导向型经济是中国的既定方针,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的稳定发展,也有利于世界均衡持续发展。中国处在一个复杂多元的时代,转变生产方式,由出口外向型经济转为内需导向型经济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要考虑到中国的经济稳定,而且要顾及世界经济的均衡发展。
此外,中国人民币汇率改革并非是因为承受美国政府压力。美国早在2003年就曾对中国政府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但是一国汇率升值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该国的经济实力已经足够强大,二是该国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外汇盈余。中国满足第二个条件,但第一个条件牵涉许多因素,中国尚不具备如此实力。中国能够积累数量众多的外汇盈余是因为中国抓住了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利用中国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承接了发达国家淘汰的低附加值加工产业。汇率问题、对外贸易问题及国内经济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问题。早在2003年10月于泰国曼谷举行的APEC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就明确表示,人民币汇率制度是基于市场供求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一制度已经施行了若干年,中国早已不是盯住美元。中国面临的升值压力是中国寻求市场经济地位道路上必然会遇到的压力。中国政府及学界都意识到扩大内需才是最主要的问题,如何顺利地以承担最小的压力完成汇率改革是我们所关注的。中国认为汇率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汇率是完全清洁浮动的,都或多或少受到本国政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