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5日,奥地利欧洲与安全政策研究所研究主任阿尔及利博士(Franco Algieri)和秘书长卡默博士(Arnold H Kammel)访问了上海欧洲学会并就军售解禁、市场经济地位、美国战略东移、中欧互信等对今后中欧关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问题同相关学者进行了座谈。戴炳然、张祖谦、崔宏伟、简军波、曹子衡、忻华、杨海峰及秘书处其他成员参与了讨论。现将本次座谈会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中欧关系处在“转折点”
自1975年中国和欧共体建立外交关系以来,双边关系实现了快速发展。虽然中欧双方在交往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和摩擦,但总的来看双边关系在一条健康可持续的道路上不断前进。近些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持续恶化的大背景下,中欧关系面临着重要的“转折点”。
所谓“转折点”体现在:1.中欧关系需更加注重“全面”。中欧之间建立了不同层面的对话,这些对话加深了双方的理解,双方也在对话之后签订了相关协议。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中欧共同关注的话题很多,但在涉及中欧关系最核心的问题上双方没有达成解决方案,如欧盟对华武器禁运问题和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不断被提到,但至今没有形成解决方案。2.欧盟的意愿与能力之间存在矛盾。近些年欧盟始终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到以上两个问题,以至于让外界认为欧盟没有能力制定出相关方案。但其实,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是欧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欧洲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后,会面对来自中国产品的强烈竞争,其提出对华反倾销反补贴制裁动议也缺乏合理性。因此,欧盟缺乏解决问题的意愿。欧盟给予俄罗斯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并不代表俄罗斯在市场化程度上比中国更高,而是因为俄罗斯是欧盟的重要邻国,完全是一种政治考量。3.欧盟不仅处于金融危机的表象之中,更是处于危险的结构性危机之中。欧盟在集中精力修补一体化和经济金融问题之时却忽视了外交。欧盟注重自身的发展却没有以世界的眼光制定全球战略、关注亚洲国家,尤其是在对华外交上没有取得大的进展。虽然欧盟没有制定出成系统可操作的对外政策,更没有所谓的“战略”,但是欧盟一些成员国却有自己的外交政策,其结果就是未来的中欧关系可能会被个别成员国所影响,形成一种“选择性双边关系”的中欧关系现状。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欧洲国家是德国,而英法作为安理会成员也不可忽视。对德国来说,中国在政治经济上都是战略性的。所以,现实的中欧关系与其说是中国和欧盟关系,不如说是中国和欧洲各国的关系更为贴切。
二、美国对中欧关系具有影响力
对于中欧双方来说,美国都是十分重要的国家,在发展双边关系上无法避免其影响。近年,美国提出了战略东移、重返亚洲。去年底今年初,美国也多次呼吁欧盟介入亚太事务。欧盟能否随着美国的脚步介入亚太事务,取决于以下3点:1.欧盟的战略重点。对于欧盟来说,其周边安全远比遥远的亚太事务的意义更为重大。但现在的情况是,一旦欧洲周边出现安全危机,欧洲很可能等不到美国的帮助。欧洲在北非、巴尔干、高加索等安全问题上必须担负起更多的责任。从利比亚问题的经验来看,未来欧洲需要加强自己的行动协调能力。2.美国的战略动向。美国提出战略东移后,促使欧洲思考是否应该形成独立于美国的亚太政策。美欧如何在亚太事务上合作,似乎双方都没有拿出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目前看来,欧洲国家既没有跟着美国的思路在走,也没有形成自己的亚太政策,而更多的是在一些具体事务上和美国进行着协调。3.中欧的共同利益。中欧之间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在涉及双方共同利益问题上,中欧是互相帮助的。除了经贸以外,双方的共同关切首先是非洲,尤其是北非和海湾地区的稳定。这一地区的稳定意味着中欧贸易通道的安全。中欧共同在索马里的反海盗行动,可以看作是中欧的国际合作。未来欧洲是否在南中国海也参与类似的行动,要取决于欧洲的利益与意愿。总的来看,未来欧洲国家会着力与中国建立更紧密的关系。
三、中欧关系发展需要形成战略互信
戴炳然会长指出,中欧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是相互选择的问题,而是必然的关系。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上各个力量相互依存,中欧关系也无法割裂。但在现实层面上,中欧关系又尚未达到相应的战略地位,双方没有形成真正的战略伙伴关系。中国的对欧政策要让位于对美政策,同样欧盟也是以巩固发展跨大西洋关系为优先。中欧之间没有任何现实的地缘政治冲突,但是欧盟始终对中国抱有戒心,怀疑中国未来的走向。在经贸往来上,欧盟往往将正常的贸易问题政治化。经贸往来的增加必然会产生贸易摩擦,但把经贸问题政治化不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欧盟承认俄罗斯市场经济地位,却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双方致力于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但是欧方却对中方施以军售制裁。其实中方从未寄希望于通过购买武器来提高自身的国防科技水平,同样即使欧盟对华军售解禁,也不可能把最先进的武器卖给中国。因此发展中欧关系的核心还是在于相互理解、建立战略互信、加强务实合作,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