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何时了
——上海欧洲学会专题研讨会综述
一、关于欧债危机的五个模糊认识。
徐明棋教授指出,对于当前欧债危机存在以下五个模糊认识:
第一,将债务危机与经济衰退混为一谈。债务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相互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但是发生经济危机不一定要发生债务危机。如日本长期以来经济低迷,但是日本并没有因此发生债务危机。欧洲经济走出低迷与欧债危机得到缓解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经济增长好也不代表不会发生债务金融危机,如爱尔兰自2001年到2007年,经济增长率高于欧盟平均增长率。但是2008年危机爆发以来,其经济增长率始终低于欧盟平均增长率。
第二,将财政联盟的建立遇到的困难与欧债危机解决混为一谈。财政联盟的建立有很大的难度,尤其建立具有转移支付职能的高水平的财政联盟,现在的财政契约只是在成员国的财政赤字上加强监管。很多人因此否认财政联盟推进对于欧元区的积极效应,否认它从长期看对于解决货币政策一体化与财政政策不协调矛盾的化解具有的重要作用。
第三,将希腊或者某个成员国退出欧元区的可能与欧元区的崩溃混为一谈。希腊即使退出,欧元区也不一定就会垮掉。希腊退出欧元导致欧元区垮台的前提条件是会发生大面积的信心崩溃,发生主要的成员国不再愿意继续维护欧元,还要再加上欧元区国家目前的政策不改变,欧洲中央银行眼看欧元区走向崩溃也无动于衷。而这些,目前尚无法看到。即使希腊人反对紧缩,75%的希腊人仍然愿意留在欧元区。
第四,将欧洲的经济的衰退与当前的紧缩财政政策效应混为一谈。从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认为目前处于危机阶段,不应该实施紧缩政策。但是,欧洲国家在全球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后采取了普遍的刺激政策,财政扩张并没有带来经济复苏,却陷入了严重的债务危机。债务危机情况下,继续扩张财政是饮鸩止渴。
第五,将高福利政策与欧债危机的根源混为一谈。希腊等南欧国家的福利水平向西欧和北欧国家看齐,他们的生产率和经济发展水平无法支撑不断提高的福利水平。这应该是这些国家这些年以来政府财政赤字较高的原因,而且制约了这些国家总体竞争力,不利于他们经济发展。但是这些国家的福利不是近两年才突然之间提高的,这是一个长期病,福利高本身并不一定提高债务水平,如果政府的税收能力强,政府收入也高,本身也不一定回出问题,北欧就是典型的例子,没有人会认为芬兰会发生债务危机。
对于欧债危机的前景。徐明棋教授认为,欧债短期内无法根除,但是欧债的解决是在朝正确的方向走,到明年年底,危机将会逐渐得到缓解,其标准是受市场冲击的欧洲政府重新回到资本市场以合理的收益率进行融资。欧债危机的解决前景之所以是乐观的,是因为欧洲国家尽管在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上存在歧见,几乎所有国家维护欧洲一体化的决心却非常坚定,维护欧元的决心也是非常明确的。未来将是在债权国和债务国之间不断妥协的基础上逐渐解决问题,也就是负债严重的国家继续实行紧缩财政政策,并且走向财政契约所要求的将财政平衡纳入宪法;而德国则放松对欧洲中央银行购买成员国债务的限制,从而让市场建立对这些国家债务融资的信心。当然欧洲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则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
欧盟得以生存发展的动力是经济,经济的动力在企业。政府创造环境。由于制度的不同,欧洲不可能通过政府投资来拉动增长。
二、欧债危机对欧洲一体化的影响
戴启秀教授认为,分析欧洲一体化,有以下三个基本判断:1,从欧洲的视角看欧洲。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理想主义、建构主义很难解释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传统理论都是以一个主权国家作为分析单位,其内涵和外延都非常清晰。而欧盟治理模式是基于欧盟成员国间“平权合作”(国家层面)和欧盟层面“整合扩大”(超国家层面)这种双重治理的一体化模式。这一政治制度二元逻辑特质也构成了一体化特殊之处:其内在的推动力来源于其结构,同时,矛盾和冲突也来源于此结构。在这次危机面前,二元结构的治理模式呈现出解决危机的制度性缺陷。2、欧洲和平战略目标是不会改变的,实现和平战略目标的路径一体化道路也不会变。强化欧洲合作和推进欧洲一体化模式是欧洲这些主要大国的战略核心之一,也构成其外交政策的主体支柱。强化欧洲合作和推进欧洲一体化模式是德国、法国等西欧主要国家的战略考量和外交定位。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危机都未能阻碍欧洲一体化的进程,而是不断促进欧洲一体化,可谓“危机”和“机会”同存。3、此次欧债危机的应对凸显了传统国际治理的局限性。制度创新才是解决欧债危机的主要路径之一。三个方面的创新:建立财政联盟、建立银行联盟、建立统一的经济政策协调框架。从法国大选,希腊大选,到德国地方选举的结果表明,希腊危机的应对方案在选举中带来了不同的选举结果。也构成了各党派交锋和争取选民的过程。
在一体化制度安排上,存在超国家性质(联邦模式)和国家间(欧洲理事会和欧洲部长理事会)两种模式。欧盟的决策过程及决策体系是一个兼具国家和超国家的复杂运作动态过程,虽然欧盟成员国已向欧盟让渡主权,但成员国共同利益之外的特殊利益将继续是欧盟决策发展的制约因素,欧盟决策尚难跨越超国家和政府间性质并存的模式。如果我们审视欧盟的机构,就会发现联邦模式和联盟模式对欧盟机构的影响: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和欧洲司法法庭具有超国家主义的联邦性质。欧盟委员会以及欧洲议会是欧盟的超国家机构,主要代表欧盟的整体利益。而部长会议和欧洲会议则代表了主权国家之间的政府间合作。在其决策机构中,欧洲理事会和欧洲部长理事会是主要的政府间机构,主要代表着成员国的利益欧盟决策机制的特殊性维护了一体化框架内成员国国家主权独立平等与超国家权力之间的某种平衡,但并没有减缓国家主权与超国家权力之间的矛盾。为解决此矛盾,欧盟决策的研究伴随着一体化从未停止过。此次欧债问题的解决,由于时间的紧迫性,政府间合作的制度安排运作形式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在超国家层面的治理,由于《里斯本条约》的一些法律限制,使得一些中长期解决方案必须以法律制度改革为前提,这就需要程序,程序需要时间。
目前欧债危机对一体化的产生的几点影响。1,从成员国内政来说严厉的欧元区经济治理直接影响了民族国家国民的生活状况,刺激了欧洲民众的政治参与诉求。所谓的经济治理从外部直接干预了民族国家的政治行动空间。2,从超国家欧盟层面来说,“经济治理”和“金融治理”在欧盟的治理过程中,经济政策领域一直都是由一系列没有(很强)约束力的意向声明和没有具体时间规定的调控计划组成,而相比而言目前欧债危机的一系列救助机制和应对措施的约束力更强,规定履行日期更具体,是这次“金融治理”的特点。3,从体制性层面来看:欧债危机揭示出了资本市场与公民对社会福利、社会公正的民主诉求之间的矛盾,这对矛盾不可调和,必须进行社会形态的转型。
对欧洲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影响。1、欧债危机导致欧元区与非欧元区之间的矛盾在增加。2、二个中心(欧元区与非欧元区)关系怎样建构?如何建构17和27国之间的关系?即,17个欧元区国家和27个包括欧元区国家在内的欧盟全体成员。3、17与-27;17与10(新入盟的国家)的关系如何建构?欧盟理事会主席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将提出为17个欧元区国家制定单独的预算计划,这样欧元区也可以继续使用欧盟的机制和制度。但这将导致欧盟的进一步分化。因为,欧盟层面的机构,如欧盟委员会的领导人目前不同意欧元区破坏欧盟的统一。这样会弱化欧盟层面机构,如欧盟委员会的权威性。
尽管欧洲一体化面临来自内外的种种挑战,但是,欧盟将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不断深化欧洲一体化,不断发展和创新欧洲理念,正如“现代欧洲之父”、前欧共体委员会主席、货币联盟创建者法国人雅克•德洛尔的名言所示,“欧洲理念就像骑自行车,如果人们停车,(两轮)自行车就会倒下。一体化不是最终的目的本身,而是会给欧洲百姓带来福祉、自由和安全保障。”与此相呼应,德国财政部长沃尔夫冈•朔伊布勒也指出,“欧洲总是按照三大原则发展的:第一,最初不可能的事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成为可能。第二,不成功的事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逐步修正使之成为可能。第三,自行车理论就是欧洲发展理论。”
三、欧债危机影响下的中欧经贸关系
张永安教授指出,欧洲一体化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经济逐渐融合的历史。不能忽视欧洲一体化的凝聚力,原因在于其机制创新所带来的活力。一系列制度创新,使得战后欧洲获得了60多年的和平。这确实是欧洲一体化的巨大成就。欧洲一体化其所以能够获得如此成就,确实同它的制度独创性有着分不开的联系。在这些制度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建立了经济融合的制度。欧洲一体化的唯一入口就是经济合作。只有让各个一体化的参加国能够看见经济合作所带来的利益,一体化方能得以维系和发展,才能达到欧洲统一的根本目标。将经济作为凝聚一体化的核心动力,正是欧洲一体化得以在50多年中复杂的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下艰难曲折前行的奥秘所在。从当初的6国发展今日的27国,未来扩大的势头仍然存在,不会因欧债问题受到明显影响。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欧洲一体化的生命力,说明了经济合作及其所取得成绩对于欧洲各国所产生的巨大凝聚力并未消失。通过制度创新将一体化的成果固化。在一体化所带来的利益或者可能的利益的驱动下,各成员国的经济政策开始逐步趋同,而一旦趋同实现,即被制度设计所固化,很难再退回去,一体化亦由此前进。这就是几十年来欧盟得以曲折前进而始终不倒。当然欧洲人知道,这就像一辆行进中的自行车,必须不断赋予前进的动力。
要客观看待欧债危机。一段时间以来,唱衰欧盟的声音不断。不是没有道理。毕竟如果丧失了经济合作的利益,一体化就有可能解体。然而问题是解体就能够解决问题?显然是否定的。欧债危机确实不是一朝一夕能得以缓解,但也确实不会对欧洲一体化造成致命创伤,更不会导致欧盟和欧元区解体。不能低估了欧元区的生命力。反而应当看到欧债危机可能成为其发展的又一个契机。“财政契约”和欧洲稳定机制条约的签署,欧洲中央银行已经开始发挥作用。这些都将发挥遏制欧债危机进一步恶化的作用。目前欧盟的困难在于经济问题。高失业率,职业经理人指数持续紧缩。德国、法国服务业指数的低迷预示该地区经济收缩加剧。
对中国的外贸出口的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主要是集中在几个有限的区域。其中主要就是欧盟市场。欧盟进口需求的降低,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不言而喻。由于欧元区经济状况难以短期内改善,使我国过度依赖外需的增长方式无法再持续下去。欧债危机倒逼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国家正确的、及时地作出了经济结构调整的决定。从现在的情况看,这些决定与政策正在发生积极的作用。10月份的有关数据表现出了好的趋势。今年10月CPI同比升1.7%。PPI降2.8%,制造业PMI上升到50.2。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出口的意义仍是重要的。因此一定要关注欧盟的动向,关注其贸易政策动向。其中引人关注的是中欧之间是否可能发生贸易战?前些时间(9月6日)欧盟已经决定对中国的太阳能产品立案双反调查。中国商务部也在11月1日宣布对欧盟的这类产品进行双反调查。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值得我们注意。总统来看,未来合作仍是主流。中欧之间的贸易关系从来没有平静过。在目前,尽管中国给予了欧盟很大的支持,但也不能指望欧盟会在贸易上对我国产品网开一面。中欧之间互相需要,经济的政治的,都是如此。因此说,合作是主流。其中也一定将继续充满矛盾。
四、从欧债危机看德国欧洲政策的新变化
同济大学郑春荣教授认为,在西方学界看来,德国在应对欧债危机中的犹豫表现和选择以财政紧缩为中心的路径,既是受到了德国经济治理理念的影响,同时也是德国政府的行动能力在国内受到各种制约因素的限制的表现。德国人的反通胀文化,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基础的秩序自由主义理念,拒绝在经济衰退过程中使用扩张型财政与货币政策来应对危机。德国人担忧自身受到拖累,联邦宪法法院的判决增加了结果的不可测性。执政联盟乃至各执政党内部的分歧、以及反对党的阻挠。
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德国的欧洲政策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1,德国欧洲政策日益为内政所驱动。而在欧债危机中,默克尔政府始终出于选举政治考虑,害怕做出有违民意的决定。欧洲政策成为各党突出自己形象、争取选票的议题领域。2,德国的欧洲使命在日益衰减。德国在欧债危机中的反应,表明在欧洲经济政策上日益独断专行,日益以成本收益核算为导向。德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支持被更为工具性的、以利益为基础的欧洲方案所取代。与德国的“欧洲使命”衰减相呼应的是,德国日益将目光转向欧洲以外地区,例如在联邦政府最近通过的一份新方案中,它表示要与新兴国家建立新的伙伴关系。3,德国日益成为地缘经济强权。德国在欧债危机中凸显的经济实力并未转变成其在欧洲共同外交不能牺牲的利益。如果缺乏共同的利益,欧洲将走向崩溃。
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德国的欧洲政策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1,德国欧洲政策日益为内政所驱动。而在欧债危机中,默克尔政府始终出于选举政治考虑,害怕做出有违民意的决定。欧洲政策成为各党突出自己形象、争取选票的议题领域。2,德国的欧洲使命在日益衰减。德国在欧债危机中的反应,表明在欧洲经济政策上日益独断专行,日益以成本收益核算为导向。德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支持被更为工具性的、以利益为基础的欧洲方案所取代。与德国的“欧洲使命”衰减相呼应的是,德国日益将目光转向欧洲以外地区,例如在联邦政府最近通过的一份新方案中,它表示要与新兴国家建立新的伙伴关系。3,德国日益成为地缘经济强权。德国在欧债危机中凸显的经济实力并未转变成其在欧洲共同外交不能牺牲的利益。如果缺乏共同的利益,欧洲将走向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