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shop on Brexit and Future of EU Was Held

Entry time:2017-01-16visits:0

2016年11月20日下午,2016年度上海欧洲学会年会暨“英国脱欧与欧盟未来”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举行。会议听取并审议通过了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子衡所作的学会2016年度工作报告。随后,会议以“英国脱欧与欧盟未来”为主题展开了热烈的学术研讨。副会长杨逢珉、国研院欧中心主任张迎红、名誉会长戴炳然先后主持了会议。国研院院长陈东晓教授、学会会长徐明棋教授分别致辞。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商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沪上知名高校和智库的约70位会员和青年学者参加了会议。
一、2016年上海欧洲研究界的活动情况的总结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教授和上海欧洲学会会长徐明棋教授首先致辞。陈东晓教授指出,当前特朗普当选表明国际社会出现了很多新问题,如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和全球化的关系、地区主义与全球主义的关系、推动全球化的动力来源的变化,等等,值得深入探讨,倘若当前许多国家的内部治理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则全球化很难继续推进。他期待欧洲研究界对这些问题提出真知灼见。徐明棋教授则指出,2016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不论美国研究还是欧洲研究,都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用传统的研究路径和分析方法难以解释这些问题,这一方面丰富了欧洲问题研究,使之有了更多的研究的空间,也对我们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挑战,需要有新的方法,新的理论高度,来探索事务发展过程的新趋势。
秘书长曹子衡博士代表学会秘书处向大会汇报了学会一年来的工作。2016年,学会共举办了29次学术交流活动,其中对外交流活动19次,接待了来自英、德、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塞尔维亚等欧洲国家和欧盟的决策层人士和智库学者20余人次。学会与其他机构联合举办了5次大型研讨会,其中全国性会议1次。围绕英国脱欧等形势重大变化,学会举办了4次内部研讨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9份专题报告上报决策部门,获得了不少好评。学会积极探索了整合青年学者的研究力量的形式,使青年学者对学会工作的参与度和贡献率得到明显提高。“欧盟全球战略青年课题组”的活动,得到了青年学者和学界前辈的肯定。此外,学会还创立了微信公众号,开展了媒体推广活动。
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曹子衡博士的工作报告。
二、学术交流:欧盟与世界主要大国的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的刘军教授在题为“当前欧盟面临的多重危机及其对欧美和欧俄关系的影响”的发言中指出,现在欧洲面临着包括难民潮、恐怖袭击、英国脱欧、主权债务和乌克兰问题在内的一系列危机。在这些危机中,主权债务危机是欧洲自身的发展模式造成的,必将造成欧洲影响力的急剧下降;而如何应对乌克兰危机的问题导致欧盟与美国之间产生分歧,欧洲已经骑虎难下;难民危机是欧洲干预中东的产物,欧洲可谓自食其果,美国接受的叙利亚难民总数不到进入欧洲的总数的千分之一,难民的涌入急剧扰乱了欧洲的秩序,同时也使欧洲的安全形势恶化,恐怖袭击的危险愈加严重;英国脱欧则使欧盟面临生存危机。刘军教授认为,特朗普上台后会进一步疏远欧洲,损害跨大西洋关系。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所主任郑春荣教授围绕“英国脱欧对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影响”这一主题发言指出,在安全政策上,英国一直以跨大西洋关系为导向,法国一直强调欧洲安全与防务的独立性,而德国则介于两者之间。英国一直在阻挠欧洲共同防务的推进,英国脱欧后,欧洲防务合作反而可能会加强。当前特朗普上台在即,德国和欧盟不得不做好准备,应对美国收缩带来的变化,中东欧国家一直希望得到美国的保护,而现在德国希望将其拉进自己的怀抱。郑春荣教授认为,今后欧洲共同防务如何发展,尚难定论,但欧洲大陆主要国家,尤其是法、德两国,一定会向着这一方向迈进。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强晓云研究员从俄罗斯的视角出发,分析了英国脱欧对俄欧关系的影响。她指出,民意调查的数据显示,俄罗斯对欧洲的认同感过去曾经很强,但近年来不断下降,1999年有67%的俄罗斯人认为俄罗斯应该加入欧盟,直到2011-2012年仍有55%的俄罗斯人仍然认为应该加入欧盟,但到了2008年只有22%左右的俄罗斯人认为自己是欧洲人;1998年60%多的俄罗斯人认为俄罗斯与美国和欧盟等西方世界的关系是友善的,但现在相当多的俄罗斯人则认为俄与西方的关系不好。俄罗斯的政治精英认为,英国脱欧会削弱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但不会导致俄欧关系马上缓和。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的李冠杰博士围绕“英国脱欧公投的民主危机与未来的英欧关系模式”这一主题,发言认为,英国脱欧是由保守党推动的;在公投前,难民潮和债务危机等一系列因素已经急剧地撼动了英国的内部秩序,特别是难民潮的冲击尤其强烈,2016年6月的脱欧公投的投票率为70%多,表明英国国内的矛盾已经相当尖锐。苏格兰和爱尔兰主张留欧,而英格兰和威尔士主张脱欧,脱欧公投之后,苏格兰分裂势力在增强。他谈到,脱欧后英国与欧盟的关系,也许可以参考挪威、瑞士和加拿大与欧盟的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的杨成老师以“俄罗斯转向东方战略及其对俄欧关系的影响”为题,发言指出,乌克兰危机后俄罗斯开始采取转向东方的战略,但这并非什么新思想,俄罗斯在不同时期,通过不同的话语,早就提出过这个设想;俄罗斯所说的东方,包括中亚、伊朗、土耳其等地,与中国关于“东方”的概念是不同的;俄罗斯一直在东西方之间腾挪,但其作为西方文明的一部分的属性从未改变过,而其转向东方的内容则一直在变化。杨成老师认为,当前俄罗斯转向东方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是以政治短期理性取代了经济理性,俄在经济上其实无力东顾,他与挪威智库的合作量化研究显示,俄罗斯要到2030年才可能在东西方之间达到平衡。他进而提出:中俄关系从来都不是俄罗斯对外关系的重点,俄对外关系里排在第一位的是欧洲,第二位是前苏联势力范围的国家,第三位是美国,第四位才是中国;俄罗斯目前感到转向东方是失败的,中国对俄口惠而实不至,令俄相当不满,因而普京目前提出了“大欧亚伙伴关系”,在议程设置、话语权和影响力等方面与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展开了竞争。
复旦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教授提出,应该思考三点问题:1.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是今年最大的黑天鹅事件,其形成机制尚有待深入探讨。2.英国脱欧实际上将欧盟面临的一系列危机串了起来,学者们应思考,欧洲未来中短期的形势发展的路径选择将会是怎样的。3.特朗普当选后,世界范围内的反一体化、反全球化和反世界主义的力量会向什么方向发展,有待分析。上海社科院的伍贻康教授认为英国脱欧仍存在很大变数,英国议会与内阁在争夺主导权,直至2017年3月英国都未必能启动脱欧谈判。
三、学术交流: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与中欧关系
复旦大学的陈玉刚教授以“乌克兰危机、难民危机、英国脱欧与欧盟的挑战”为题发言认为,阿拉伯之春爆发后,中东北非地缘政治带已经碎片化,而乌克兰危机则将俄罗斯推向地缘政治竞争者的位置,极大地影响了欧盟周边的地缘政治格局;难民危机是对欧洲推崇的社会价值的重大挑战,可谓史无前例;而英国脱欧则是对欧洲一体化的运行方向的挑战。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张永安教授认为,英国脱欧表明欧洲一体化正在务实前行。他提出,欧洲一体化的唯一入口是经济联盟,这句话直至今日都未过时;欧盟过去巨大的凝聚力,源于经济一体化产生的巨大利益,今后欧盟若要继续维持其一体化的势头,就必须不断创造出能为其成员国分享的经济利益。张永安教授进而指出,2003-2004年以来,欧盟过度扩张,反而阻碍了欧洲一体化的深入,今后欧盟将会更专注于改善成员国的外部经济环境,深化和巩固一体化的制度基础,拓展一体化的经济潜力。欧盟可能会趋于保守。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陈志敏教授认为,今后欧盟将更加内向化,更加注重防守和务实,更加强调独立于美国的自立,也更难与外界合作。他进而提出了欧盟对华决策的三个心结和中国处理对欧关系的六个努力方向。三个心结是:1.中欧相互开放市场的过程中,双方是否利益对等的心结。欧盟认为中国仍不愿向欧洲投资者充分打开大门。2.中国与欧盟力量对比失衡的心结。欧盟对中国的崛起很不适应,其全球战略也含有抵消中国力量的意图。3.欧盟被迫实施的务实主义与其过去的规范主义与理想主义惯性相冲突的心结。六个努力方向是:1.中国应制定更具战略性的对欧政策,欧盟仍是中国可借以制衡美国的重要力量。2.中国应借助更加透明的统计数据,让欧盟知晓自己已从对华经济关系中获取了相当多的利益。3.应推行更具引领性的双边或多边对等经济开放。4.应实施更加协调的同级别对接,例如与欧盟内部次区域层面的行为体进行对接。5.如果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实施收缩,则中欧之间应开展更紧密的全球合作。6.应开展更具建构性的双边交流,特别是中国的智库和民间学者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的忻华老师结合英国脱欧的大背景,分析了欧盟关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决策动向。他指出,欧盟决策层和战略研究界对《中国入世议定书》第十五条一直存在与中国立场相反的解读,而当前有四项战略性因素制约着欧盟对此问题的决策,即:欧盟借助贸易实现全球治理的理想主义愿景,美欧跨大西洋关系的失衡,欧盟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的双重打击下增长缓慢、低迷不振的形势,欧盟内部激进民粹主义力量和相关利益集团的制约。忻华老师认为,当前欧盟一方面通过欧洲议会和“欧洲经济与社会委员会”等机构明确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另一方面则着手构建新一代贸易保护机制,大幅强化对具有国有经济背景的进口产品的抵制,至今已实施了两轮政策修订,形势对中国相当不利;要探究其决策根源,就必须详细分析欧盟及其成员国两个层面的利益集团政治的运作机制。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的简军波副教授从“非典型性国际关系建构”的理论视角出发,阐述了对当前中欧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典型性国际关系不同,中国与欧盟的关系实际上包括中国与欧盟及其成员国两个层面的双边关系;欧盟具有复合型的主权结构,构筑于条约基础之上,与其他现代国际组织没有本质的区别,是伪装的后现代结构;所以中欧关系存在着三项结构性矛盾:功能性差距、钟摆性原则和取代困境。他感到,欧盟的复合型主权结构,似乎没有超越现代性的逻辑。
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的那传林老师从波兰的视角对俄欧关系作了补充论述。上海社科院的伍贻康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的戴启秀教授对欧盟的主权结构与现代性逻辑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即使在欧洲这样一体化已经达到很高水准的地区,民族国家仍将长期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复旦大学的张骥博士谈到了“再国家化”的趋势和地缘政治的回归。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张耀研究员则认为特朗普当选不会给美国的外交政策带来根本性的改变。(忻华、曹子衡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