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ummary of the Symposium for “the 45th Anniversary of China-UK Ambassadorial Relations: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the China-UK Relations”

Entry time:2017-07-27visits:0

 

2017625日,由上海欧洲学会、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中英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办,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上海市世界历史学会协办的“中英关系回顾与展望——纪念中英建交45周年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复旦大学校长助理陈志敏教授、上海欧洲学会会长徐明棋教授先后为会议致辞,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简军波副教授、上海市世界史学会副会长余建华研究员、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潘忠岐教授、上海欧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子衡博士、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秘书长方晓博士先后主持发言讨论,十多位专家围绕中英“黄金时代”、经贸关系、人文交流、第三方合作等重要议题作主题发言,近30名学者及澎湃新闻等媒体记者与会交流讨论。

  中英关系处于“黄金时代”:现实还是迷思?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欧洲研究中心主任潘兴明教授在题为“中英关系‘黄金时代’的历史解读”的发言中指出,英国现正处于历史发展的岔路口。从卡梅伦到特蕾莎·梅一再出现政治判断错误。如果英国精英间分裂、精英和民众间断裂这个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那么这种状况势必会继续对英国政治产生负面影响。潘教授还指出,英国外交和对华政策有四个特点。一是实用主义精神。英国并不特别看重原则与规则,并没有一以贯之的做法,希望任何时候都保持行动的自由。比如,英国在马岛问题上选择了战争解决方式,但在香港问题却选择了和平解决方式。二是英国的国家利益是制定对华政策的落脚点。英国是注重实际利益的国家,无论哪个政党当政,这一点都不会改变。英国为了自己国家利益也可以不考虑美国这个因素。比如,英国在1950年承认新中国时美国还没有承认新中国。三是英国是贸易帝国,做生意就不必在乎顾客的身份。四是英国基本上只会与强者平等相待。潘教授认为,所谓“黄金时代”,是指一个无与伦比、绝佳的时代或极盛期,在政治、经济上都要有一些可以验证的标志,而中英关系之所以被称为处于“黄金时代”,是因为该关系确有其独到之处。实力地位变化、共同利益、历史机遇、务实外交将成为中英关系继续发展的四大因素。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李冠杰博士在题为“当代中英关系的机遇与挑战”的发言中指出,英国国内经济政治自2010年以来发生了重大变迁。目前来看,经济是英国的最大确定性,而政治则成为了英国的最大不确定性。英国脱欧使得英国从欧洲大国退居一隅,影响了英国的国际战略,也使中英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面临巨大挑战。对中英关系造成挑战的还包括中英双方在力量上越来越大的不对等,双方政治观念的差异等。但是,英国在脱欧后使其与中国接触的必要性更加突出,加上中英双方都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双方发展战略契合度高、互补性强,双方建有人文交流等合作机制,这些都有助于中英关系进一步总体向好。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所长叶江研究员在题为“中英关系黄金时代——半为迷思半为现实”的发言中指出,一方面,特雷莎·梅等英国现今的政治人物看世界的视角和理念不同于1819世纪时的那些英国政治家。他们对西方及其自由秩序理念具有比较根深蒂固的认同。现今,英美跨大西洋联盟可能会得到巩固和加强。另一方面,英国想成为全球性的国家,离不开中国。英国传统“贸易立国”的视角也离不开中国。当然与此同时,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需要英国的支持。中国想加强欧洲关系也离不开英国,甚至可用英国牵制欧洲。

中英经贸关系:自由主义的盟友?

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忻华副教授在题为“美国和欧盟双重影响下的英国对华经贸政策透视”发言中对当前美英经贸关系和美国对英经贸政策进行了分析。与德国对美国贸易顺差占到欧盟对美国顺差1/3左右不同,英美货物贸易均衡度较高。当前美国对英国经贸政策具有下述特点:一是美英经贸关系具有长期*********结构特征;二是德国将欧盟带有“超国家”色彩的架构作为“挡箭牌”与美国周旋,加深了特朗普政府对欧洲一体化的负面态度,恶化了美欧关系,强化了特朗普政府支持英国脱欧和在欧盟内部制造离心倾向的态度。美英经贸关系会比美欧经贸关系密切。三是美欧经济关系的对抗性和不平衡性在增强,美国欲与英国提升双边经贸合作的水平。忻教授还指出了英国经贸政策中存在的三对矛盾:硬脱欧与软脱欧之争;英国全球主义与欧洲地区主义之争;制造业主导的实体经济优先与金融业主导的虚拟经济优先之争。忻教授认为当前英国对华经贸政策具有下述特点:经贸合作是英国对华关系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中英经济结构的巨大互补性是英国愿意推进对华经贸关系的主要原因;在欧洲主要大国中,英国对中国经济的期待最大,关注程度也最高。

  中英人文交流:相互尊重的基石?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陈琦副教授在题为“动机、立场和传统:中英人文对话机制下两国的潜在冲突点”的发言中指出英国对外战略政策中既有功利主义又有理想主义。英国前首相帕麦斯顿曾在1848年说到:“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但这段话其实还有后半段:“英国将永远坚守和维护国际的正义”。英国的文化交流有着很强的政治经济动机。英国对人权的关切是英国的立国之本。英国官方经常出版文件,并指出人文交流是进行人权交流的平台。英国文化协会早期分支在美国主要进行的是反德亲英的政治宣传。英国现在以文化协会为载体,积极进行去*********化的宣传。中英双方对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理解存在一定不同。

复旦大学历史系朱联璧博士在题为“中英历史教育:比较与对话”发言中介绍了英格兰历史科目教育的情况和特点。朱博士指出中英两国初等和中等历史教育中具有不少共同点:认识本国与全世界的历史;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手段;以历史的方式看待问题;塑造国民认同;以史为鉴,应对挑战。与此同时,英国的历史课采取的是一种贯通的教学方式,不刻意强调学科边界,以激励学生的兴趣为主。英国强调融合性教育,英语语言学习和历史学习融为了一体。历史学在英国很热门。中国的历史教育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引,以识记和评论为主。历史学是在中国相对来说还是门冷门学科。

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戴轶尘博士在题为“中英人文交流中的影视合作现状及问题”发言中指出作为艺术的影视是一种文化软实力,作为技术和商品的影视是一种科技和经济实力。英国站在了全球电影产业链(英国创意-美国融资-加拿大后期制作-全球发行)的顶端,新近比较有代表性的电影有《007》、《哈利波特》、《指环王》等。中国的影院和观影人次增长非常快,去年一年观影人次约达13亿人次。中国巨大的电影市场拉动了全球电影票房的增长,但是中国电影市场也存在供远小于需的失衡问题。目前,中英已经签署了电影合拍协议与合作谅解备忘录等,BBCSMG已经开展了具体合作。今后,中英在影视领域有望进一步克服管理制度差异、产业链分工不对称性等因素,加快合作的步伐。

  中英关系与第三方:合作还是冲突?

上海欧洲学会副秘书长杨海峰博士在题为“新时期的中英对欧政策”发言中认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至今、2010年后北非中东乌克兰乱局至今、2016年英国公投脱欧、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至今组成了影响意义重大的三个层次的新时期。在此不确定性增多、领导力量缺少的新时期背景下,英欧更加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而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对欧政策自2013年《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后,得到了相对*********延续。中国在2014年对欧盟政策文件中提出的“进一步提升中欧关系的全球影响力”对于新时期及今后时期来说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英欧现处脱欧谈判阶段,双方存在分手费等具体问题。英国今后对欧政策将以梅政府“脱欧”谈判目标为主要基础,既有很大延续性,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自2015年*********总书记访英后,中英关系在中欧关系中一直处于比较高的水平。不过,今后在中英对欧洲、中欧对英国、英欧对中国这三对关系中,可能还是中欧对英国这对关系会起主导作用。中英欧三边比较理想的状态是能够合作参与全球共治,开启一种“远大前程”。

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简军波副教授在题为“中英在非洲的冲突与合作”发言中分析了英非和中非贸易、投资的情况。简教授指出,英国对非贸易从2004年到2014年的年绝对量都在增长,但占英国总的贸易比重变化不大。中国对非贸易的增长速度大于中国对外贸易整体增长趋势,不过由于进口了大量原材料,贸易赤字很严重。中国对非投资自2004年以来处于上升趋势,其中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上升非常快。比较中非和英非投资情况,可以看出:一是英国是比中国更重要的对非直接投资来源。二是英国和中国在非投资结构和比重类似,但英国在自然资源和石油领域的投资绝对额更高。三是英国等西方国家依然控制着非洲的自然资源。英国公司在非洲势力非常强大,比中国大得多。英国在非洲依然是掠夺者和剥削者。简教授进而指出,中英在非洲没有直接性的大冲突,但竞争性越来越大,英方对中方有警惕心理。中英在非具有共同合作需求:共同的安全需求;消除商业上的恶性竞争;提升两国对外援助的效果;建立稳定、友好的中英关系的需求。中英在非开展合作具有不少可能性:在地区安全建设的理念在接近;在国家领导层面有实行三方合作的意愿;在安全领域都已提升在非维和能力;在经贸领域具有互补性。中英在非合作需要克服战略目标差异、观念差异、相互信任有待提高、缺乏合作经验等挑战。

  相关点评

上海欧洲学会会长徐明棋研究员在致辞和点评中提出,中国和英国现都处在重大转折点、变革期。中国的综合国力继续上升,国际参与愿望表现得特别强烈。中国自近两百年来,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受到广泛关注。英国现在对自身定位有些迷茫,政治精英、商业精英对问题的判断出现了撕裂。最近英国大选反映出,无论是保守党还是工党,在战后民主体制下越来越失去方向。脱欧问题充分显现了英国的一些政治家把自身政治前途放在了国家民族前途之上,以获取选票为目的,机会主义特征明显。徐研究员认为,中英关系在不断发展,未来会延续蜜月期,同时也会面临更多挑战。第一,英国大选后,保守党虽然保持了多数,但不能独立执政,同时存在失去政权的可能性。英国会在中英关系中变得更被动,而不是更主动。第二,英国综合实力与地位的下降对中英合作既会带来机会又会带来挑战。第三,英国更喜欢双边,不太喜欢多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英国未来与中国合作空间较大。比如,英国北部老工业基地需要更新、改造基础设施,这方面中国有能力参与其中。第四,英国比较支持自由贸易。英国制造业占GDP比重在欧洲大国最低,只占15%,这就决定了它对以WTO为框架的自由贸易持支持态度。由英国企业发起的反倾销案件很少。英国希望中国开放服务业、想进入中国市场,希望在脱欧之后和中国签订高水平的自贸协定。但如果英国不能获得它想要的中国服务业开放,英中想要谈成自贸协定会比较难。第五,由于脱欧,英国会跟美国构建更加紧密的联盟关系,英国的独立性会减少,美国因素会进一步加强。中美关系也会影响到中英关系。

复旦大学校长助理陈志敏教授在致辞中认为最近英国大选是英国一些政治家的误判,也许他们的经历使得他们辩论与演讲都很擅长,但在政治判断力上可能略显不足。陈志敏教授还指出对于英国脱欧后未来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值得研究。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教授认为当前英国内部特别是保守党内部局面有点乱,留欧派和脱欧派对特雷莎·梅的影响都很大。梅受党内牵制太厉害,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英国与欧盟这两者并不是对等的谈判关系。谈判以实力为后盾,而英国显然缺少谈判能力。对于中国来说,如果英国不在欧盟内部,其所起的杠杆作用将会明显降低。上海欧洲学会名誉会长戴炳然教授在点评中认为英国脱欧给中英关系提供了机遇。中英关系是中欧关系中最*********关系。英国外交的实用主义有利于中国。戴炳然教授还认为中英在欧洲的合作比想象的多,研究中英欧三边关系具有现实意义。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秘书长方晓博士认为,非洲很多资源掌握在英国手中,非洲很多国家的法律也受到了英国的极大影响。比如乌干达的法律体系就是英国建立的。中英在非合作具有潜力。

上海欧洲学会前会长伍贻康研究员在点评和总结中认为英国脱欧是英国当前最大的事情。脱欧会使得英国政治经济利益大大受损。如果脱欧谈判进展顺利,英国不会走向逆全球化、反全球化的道路,而会更加自由化和全球化。英国历史上就有“三环外交”的传统,历来就是面向世界的一个国家。美国、印度、中国等都是英国在经贸方面的重要伙伴。英国对华关系的基本面不太会变。不过受脱欧影响,英国现在经贸领域根本没有办法与中国签订新的协议。伍贻康研究员还认为,当前国际关系变化越来越大,问题和挑战越来越多。1987年召开第一次上海国际关系理论讨论会时刚刚提出全球化,30年后的现在已然出现了逆全球化的浪潮,令人难以想象。虽然有逆全球化的现象,但全球化仍为大势。今后欧洲问题的研究还是需要用更加全球的视野来加以看待与分析。(文中交流观点根据会议发言整理,未经发言人本人确认。杨海峰,上海欧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