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ummary of the Symposium on “New Development of the Non-Official Diplomacy between China and the Europe: Inclusiveness and Mutual Learning for Reaching a Consensus”

Entry time:2017-10-09visits:0

  2017913日,“包容互鉴、凝聚共识:中欧民间外交的新发展”研讨会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上海欧洲学会共同主办。主办方与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华信能源有限公司的专家学者就多利益攸关方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开展民间外交促进上海全球城市建设两大主题进行热烈讨论。

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贝兆健作开幕致辞,他指出,人民友好对外交往已经成为中欧关系发展的基础力量,是建设新型大国关系和实现合作互利共赢的纽带。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城市,民间对外交往的历史悠久、独特,在中欧民间交往中形成了一批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品牌项目。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教授作主旨发言。他认为,民间外交是国家外交的自然延伸和补充,要正确和准确地定位国家外交和民间外交。民间外交,需要不断地总结,要深化思想,明确方向,在交流的过程中间要与时俱进。杨洁勉主任提出中欧民间外交处于全球化和全球体系变化的大发展时期,需要结合中央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深刻理解民间外交的形式和特点。中欧民间外交和中美、中日民间外交存在不同,欧洲国家民间外交较为分散,应从四大伙伴关系的高度理解中欧关系。上海需要从三个方面推进中欧民间外交:一是向欧洲学习和借鉴人文发展和民间交流的理念和经验。二是讲好中国故事,三是发挥上海的前沿和引领作用。

前中国驻德国大使、前中国外交学会会长梅兆荣指出人文交流或者民间交流对于做公众舆论工作非常重要,民间外交的基础是经济贸易交往,经贸先行有利于促进民间交往。中欧经贸交往程度和民间相互认知程度存在不对称,欧洲部分国家特别是德国对华的好感程度有待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需要多层次的民间外交家长期努力。改善中欧关系需要鼓励民间和智库发出积极声音,需要通过中国大量的企业,大量的学者、智库还有普通的民众用我们的亲身点滴,从旅游、从城市、从实践工作中来上升撬动中欧关系。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认为欧盟与中国人文交流的发展态势积极,然而政府外交是自然有序的,民间外交和人文交流往往具有内在价值观。我们需要重视背后的政治利益,需要明晰政府在跨国民间交往中的作用。另外民间外交需要强调相互包容和学习,人文和民间外交需要在相互交流基础上才能不断取得更好的效果。

会议上半场讨论围绕“多利益攸关方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展开。

复旦大学中欧人文交流中心主任丁纯认为 “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欧合作已取得一定进展,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中欧合作的一大挑战就是欧洲民众对中国的信任感不强,导致欧洲政府和民众对“一带一路”的认知不足,双方对“一带一路”期望存在差异。应对以上挑战需要加强人文、教育领域的合作,促进“民心相通”。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英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高健认为:中英人文交流的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利益诉求往往对于推动文化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人文交流对中欧合作的作用明显。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龙静提出中国和中东欧国家民间外交的三阶段,并认为由官方搭台推进的民间交流正在以一种机制化的方式在推动着各个国家思想、文化、理念的交流。

中国华信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帅认为中国华信在中东欧经济合作的出发点不是单纯的经济利益,而是围绕“一带一路”战略,最终服务于两国友好关系,促进两国合作交流。中国华信还进一步增加投资支持力度,扩大捷克中医中心建设,华信在推动中医文化对外传播的同时,也为捷克乃至中东欧地区民众带去中医福音,让中医诊疗惠及更多捷克民众。

会议下半场讨论围绕民间外交和上海全球城市建设展开。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春春认为中德交往中存在认知差距。德国人首先认为中国是经济强国,中国的政治力量和军事力量引起很多德国人的担心,很多德国人视中国的崛起为威胁,但多数人则认为中国投资德国有积极作用。

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贺寿昌认为上海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创意城市网络,成为第七个设计之都,根据上海的实践,成立了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重点抓的就是创意园区。中国和欧洲进行合作的时候应当把上海创新和创意模式推广出去,成为民间交流新丝路建设的模式。上海创意产业的模式在意大利、英国、法国和德国逐渐产生积极影响。上海利用了欧洲平台,通过企业合作提升上海在全球创新创意之都的地位和影响力。通过彰显上海的工匠精神来助力上海在欧洲乃至全球创意之都的形象建设。

上海市友协欧美处王昕文提出民间外交积极作用的充分发挥将在未来更好地助力于国家整体外交,这需要强化机构人员和机构功能,王昕文提出讲好中国故事,首先是让外国人讲中国故事。其次是建设长效稳定、更广泛积极的机制与渠道,再次是建设角度多样、形式灵活、亲身体验的展示形式。

复旦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张骥认为,人文交流和民间外交的繁荣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创新,中国外交从政治、经贸双轮驱动进一步发展为政治、经贸、人文三轮驱动。要进一步厘清民间外交、人文交流、公共外交的关系,理顺体制机制,加强统筹协调,针对不同类型的国家采取替代性、对接型、辐射型等不同的政策设计,加强在全球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

上海欧洲学会名誉会长伍贻康在总结时提出,在价值观和认知方面,中欧之间存在着差距、隔阂和误解。然而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离不开中欧合作。中欧民间外交的空间、时间都是非常广阔的,中欧民间外交需要相互借鉴经验。民间外交需要强调民间力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民间教育机构、智库和企业发挥作用,推动和鼓励中高层知识分子从事民间外交。上海也应该鼓励民间交流交往,从而提高上海的吸引力、竞争力、行动力、影响力、辐射力。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比较政治和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于宏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