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Review of the Academic Symposium of “Asia-Europe Cooperation and Mutual Connectivity”

Entry time:2018-11-22visits:0

2018年10月27日,上海欧洲学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联合主办“亚欧合作与互联互通”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暨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的2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外交研究室主任崔宏伟研究员主持开幕式,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健研究员与上海欧洲学会监事曹子衡博士共同致开幕辞。

王健所长指出,在今年召开的题为“欧洲和亚洲全球伙伴应对全球挑战”的亚欧会议上,欧盟推出了自己的联通亚欧战略,对于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地缘政治风险都有启发和借鉴之处。值此之际,亚欧会议在亚欧合作中如何进一步发挥作用,中国和欧盟作为亚欧大陆的两大经济体,如何实现“一带一路”倡议与联通亚欧战略的有效对接,双方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如何推进中欧共同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都值得深入探讨。

曹子衡监事认为,在当前世界充满不确定性、特朗普打出美国优先旗号、保守主义和单边主义回归的国际环境下,欧洲和亚洲作为世界经济和政治中的两大重要板块,推进亚欧合作对世界意义重大。在亚欧会议上,中欧领导人的发言表明双方在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体系上的理念已逐渐靠近。如何认识欧盟的联通亚欧战略文件,中欧之间不同的互联互通战略能否实现有效对接和顺利合作,需要认真研究和持续跟踪。

之后,学者们围绕“亚欧会议与亚欧合作”、“欧盟的联通亚欧战略”以及“中欧关系与亚欧互联互通”三大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

一、亚欧会议与亚欧合作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余建华研究员认为,自2016年乌兰巴托亚欧首脑会议后,亚欧会议从初创期进入发展期。亚欧双方重振这一合作机制既是出于对美国单边主义政策的不满,也是由于全球治理需要的迫切性,欧美裂痕和亚洲力量上升促使亚欧双方更重视亚欧会议。未来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不变,亚欧会议应将维护多边主义、倡导开放性的世界经济体系置于首位,在全球治理中寻求利益共惠,推进亚欧各方互联互通倡议的对接,尤其是民心相通以夯实基础。

上海欧洲学会秘书长杨海峰博士从“共生地区秩序”的理论视角分析了亚欧会议的特点。亚欧会议的对内共生表现为成员多、异质性强,但能被包容在这一对话机制中平等共存,并且新加坡、芬兰、塞浦路斯、奥地利等小国积极发挥作用,提出的倡议涉及的议题领域丰富广泛。对外共生则体现在亚欧双方共同反对单边主义,尤其是在当前特朗普推行单边主义的情况下,亚欧会议可以更有所作为。欧盟与中国都应将其视为重要的地区治理平台。

上海联合国研究会会长潘光研究员指出,近两年来,受到气候变化、难民、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特朗普单边主义的兴起、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三大因素的推动,亚欧会议再度引起各方重视。在这一背景下,亚欧会议的进一步发展首先应考虑扩员问题,可以考虑非欧盟的欧洲国家和其他中亚国家的加入。其次,中国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多交合作伙伴,与欧盟的联通亚欧计划合作;第三,深化中欧对话,恢复亚欧会议框架下的人文交流等合作项目。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朱宇方博士分析了德国参与亚欧经贸合作的立场与姿态。德国作为外向型经济体对国际经贸合作持积极态度,但对是否选择中国作为维护自由贸易的伙伴仍顾虑重重。在国家层面,德国政府收紧对外投资审查防范技术外流;在欧盟层面,德国担心中国利用“16+1合作”分化欧盟;在国际经济秩序层面,德国认为中国的对外经贸活动不是市场导向而是国家战略导向。因此,德国寻求通过推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和欧洲版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对华政策上形成欧盟一致对外的局面。同时,德国也希望与中国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促进德国的出口,同时改善难民来源国的经济和安全环境。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顾炜博士指出,俄罗斯在亚欧互联互通中处于地理上的核心和议程上的边缘。这一双重角色导致俄罗斯更多使用“欧亚合作”的概念,并将欧亚经济联盟作为推动、参与、引领欧亚事务的主要路径,而将亚欧会议作为与欧洲保持对话的窗口和平台。中国可采取双边与多边统和的形式加强与俄罗斯的协调。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吴泽林博士运用数学中的图论阐释了区域互联互通倡议的竞争与合作。他认为在推进区域互联互通中,通过建立连接亚、欧、非各点的海陆空多条路径并提升流通速度、做大物流枢纽、搭建产业集群等举措,可以形成正收益的强连通区域版图。但与此同时,各种互联互通倡议在优先议题、规则制定、国家竞争力等方面存在竞争因素。今后,中欧应在自贸区建设与跨国规则合作、第三方市场、倡议之间的沟通协调方面加强对接。

二、欧盟的联通亚欧战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张健研究员认为,欧盟出台这一战略有诸多考虑:首先在经济上,欧美贸易摩擦增加,欧盟需要做两手准备;其次在安全上,欧盟面临的难民、非法移民等问题亟待解决;第三,欧美分歧增加促使欧盟需要提升在国际体系中的话语权;第四,欧盟希望规范“一带一路”的发展路径和模式。中国应当理性看待欧盟这一战略带来的影响。中欧都有追求促进亚欧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的共同目标,应鼓励双方相向而行,推动中欧俄三方的合作也有利于分散美国的压力,因此该战略带来的机遇大于挑战。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教授运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数据论证了中欧合作的前景。目前,“一带一路”在欧项目主要集中在中东欧和南欧,在机制上也与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中欧共同投资基金有合作,已取得了一些示范性成果。欧洲的研究也表明,参与“一带一路”可以提高基础设施网络的效率、降低成本,使其获得较大的正收益。在“一带一路”合作上,中国谋求长远的发展目标,而欧盟国家受制于选举政治更看重短期收益,并且各国之间存有不同意见。欧盟的联通亚欧战略有回应“一带一路”倡议的考虑,也有对以往相关政策的整合。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中心主任张迎红研究员分析了美欧投资审查政策对中国的影响。近期,欧盟和美国相继修订法案加强外国投资审查,其共同点是将中国和中国的国有企业作为重点审查对象。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中美存在长期的结构性竞争;二是中国已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三是中国对欧投资集中在高科技领域引发美欧担忧。美欧加强投资审查,不仅会影响“16+1合作”和“一带一路”倡议与欧盟的对接,而且配合相关贸易手段对中国进行联合施压,增加了中国应对中美贸易争端的难度。未来,美国还有可能在北约的框架下,以国家安全为名对欧洲的投资进行长臂管辖。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宋黎磊副教授指出,欧盟联通亚欧战略的落地还面临着几大挑战:一是资金缺口大,欧盟的融资能力低于亚洲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预算需求;二是难以将成员国的互联互通计划汇聚到欧盟层面进行统筹调整;三是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具体合作的计划不明确;四是美欧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有别,美国将中国作为战略竞争对手,而欧盟更愿采取务实态度与中国合作;五是尚未打通东欧这一互联互通的瓶颈地带,欧、俄、中三方的合作倡议有待协调。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戴轶尘博士介绍了欧盟在中亚推进互联互通的政策实践。欧盟在中亚有重要的能源和经济利益,并寻求推进该地区的互联互通以增加与俄罗斯博弈的筹码,但存在三大问题:一是中亚国家在对接欧盟的规则时有政治顾虑,二是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风险大;三是俄罗斯防范欧盟在中亚的能源联通项目。中欧双方都认为彼此在中亚没有重大的地缘利益冲突,但在具体项目和规则适用上存在竞争。

中欧关系与亚欧互联互通合作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研究员认为中欧关系正进入一个非常复杂的时期,双方原有的构建共同利益的目标和方向遇到了较大挑战,但同时仍具备较强的抵御外部变化的能力,需要重新定位和界定共同利益。在此背景下,中欧双方可以通过互联互通寻求新的关系增量。互联互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联动发展,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经济环境、完善贸易条件。中国积极参与亚欧互联互通既是以发展促稳定,也是在推动地区合作中求改革,补足自己的短板。对于欧盟的联通亚欧战略,中国应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与欧盟进行规则对接,以三方合作促进中欧优势互补。

上海欧洲学会会长徐明棋研究员介绍了当前中欧投资合作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的进展。欧盟最新出台的指导性投资规范涉及中国的有三个层次:第一,由于中国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逐步收紧,欧洲企业抱怨遭受不平等待遇;第二,中国对欧投资速度快、执行力强,使得对中国抱有偏见的舆论渲染中国海外投资的政治目的;第三,中欧在第三方市场的投资由于双方的经济运行机制、政治理念和规范认知差异而存有分歧。中国有必要加快推进中欧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并配套国内的改革措施,巩固中欧之间的共同利益。

海国图智研究院院长、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陈定定教授从全球宏观视角分析当前中美欧三角关系动向。中美关系走向全面战略竞争给中欧关系向好发展创造了机遇。虽然美国有意联合欧盟和日本对中国共同施压,但欧盟谋求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实现利益最大化。由于包括德国在内的主要欧盟成员国在国内面临多重挑战,难以在欧盟层面达成一致政策,也无法像美国那样将中国作为对手打压,因此要理性分辨美欧关系中的虚实。欧盟提出自己的联通亚欧战略,主要是认识到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契合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需求而得到了广泛支持,并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议程设置能力,从而促使欧盟必须有所回应。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陆钢教授分析了中日在“一带一路”中合作前景和主要障碍。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以及日本对中国崛起的抵触心理淡化,促使中日双方均已认识到中日合作对东亚在世界经济体系发挥重要作用的积极意义。从国际市场的角度看,中日都缺乏自己主导的国际市场而难以实现本国货币的国际化。“一带一路”倡议可以通过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发展到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福利,从而共同推动国际大市场的形成。中国可以向日本借鉴成功的海外投资经验,吸纳日本参与建设国际市场。但在中日合作中仍有美国霸权、两国的历史争议以及社会舆论和民众情绪等因素的干扰。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崔宏伟研究员认为,中欧在“一带一路”合作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地区秩序观冲突,其核心为规则制定权之争。欧盟的地区秩序观是基于规则的自由主义,根据其一体化经验提出的规范对内具有统一性、对外具有排他性。中国的地区秩序观则更重视主权平等、求同存异,倾向于建立以发展为导向的地区合作,体现出开放性、灵活性和协商性。但是,中欧的地区秩序观差异并非不可调和,双方的目标都是实现地区的发展、繁荣、和平,也愿意承担大国责任,提供公共产品。中国可以借鉴欧盟在互联互通上的经验和教训。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张群博士分析了东盟的互联互通总体规划与“一带一路”的对接情况。东盟的互联互通总体规划旨在提升域内国家之间的制度、政策和人文交流的联系,以满足各国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减少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差距,但在落实上面临着融资、决策和实施三大障碍。这一规划与“一带一路”对接时,因缺乏互信而对“一带一路”存有误解,并且在实施机制,驱动因素、资源整合和利益分配上也有诸多分歧,需要通过第三方市场合作来化解东盟对中国的偏见和误读。

最后,余建华研究员代表主办方进行了会议总结。本次研讨的专题性突出且有现实意义,与会学者认为未来亚欧会议框架下的合作机制应发挥更大作用,但在推动亚欧互联互通合作、推进中欧关系上还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对“一带一路”倡议和欧盟的联通欧亚战略有深入的比较研究,充分考虑多方因素的影响,在拓展各方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推动亚欧务实合作发展。杜梦渊戴轶尘: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