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Review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China and Europe on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the Beginning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Achievements,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Entry time:2018-11-22visits:0

2018年10月29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中国与欧洲:成就、挑战与前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会议由上海欧洲学会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和比利时欧洲学院联合举办,是上海社联2018年度学会重大学术活动合作项目之一。参加本次会议的有欧盟驻华使团和比利时驻沪总领馆的外交官,以及来自德国艾伯特基金会等机构的驻沪外籍人士20位来自中国高校的6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对中欧关系的历史进程、合作潜力与面临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和研讨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张峰,欧洲联盟驻华代表团公使衔参赞、新闻与信息处处长白尚德Asad Beg)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忻华主持开幕式。上海欧洲学会会长徐明棋、比利时欧洲学院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主任门镜作会议总结,上海欧洲学会秘书长杨海峰主持会议总结阶段。张峰表示,中国和欧洲都是全球化时代的“赢家”,为国际社会贡献了关于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的“成功故事”,然而从2016年以来,全球化积累的矛盾集中显露出来,政治民粹主义、经济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力量在崛起,世界经济和地区形势出现新一轮动荡,中欧学术界和战略研究界需要拿出新智慧,以应对新问题。白尚德Asad Beg)表示,未来中欧可以向着三个方向深入开展合作。首先是相互协作,共同维护国际多边贸易体系的秩序,制约逆全球化的力量;其次是增进相互理解,以继续推进中欧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再次是通过“一带一路”等架构,在非洲和中亚等欠发达地区进行合作。徐明棋表示,当前全球出现了新的改变和发展形势,这不仅仅体现在国际关系上,也体现在各国国内经济和政治结构上,同时也影响到了各自的对外政策。中欧以及美国采取的政策主张各有不同,但都会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重要影响。如何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如何推动中国改革开放,需要中欧双方彼此交流、了解对方、体谅他者,在各个领域开展进一步合作,以和平合作的方式解决分歧。门镜表示,中欧关系较之以往更加紧密了,所以出现的问题也会相对更多。中欧之间包括学者之间需要深入沟通。中欧在这个面临挑战的时代,不仅要有强大的内心、有力的双手,而且更加重要的是,要有共同的愿景,坚信能克服差异和困难,一起努力合作。

此次会议围绕“中国改革开放与欧洲一体化的互动”、“中欧投资与贸易的挑战与前景”、“过去四十年来国际体系与中欧关系的互动”、“中欧在国际安全公共产品上的合作:反恐、地区事务与发展援助”、“中欧在科技与环境领域的合作”等五个议题展开了研讨。

 

中国改革开放与欧洲一体化的互动

复旦大学欧洲研究中心教授戴炳然主持第一场“中国改革开放与欧洲一体化的互动”研讨。

匈牙利罗兰大学国际关系与欧洲研究系主任阿科斯·科珀Akos Kopper和匈牙利罗兰大学国际关系与欧洲研究系教授瑞基·帕普Riki Papp分别回顾了中国与匈牙利关系的演进历程,分析了未来可能推动两国关系加速发展的领域,以及中匈关系对中国与欧盟关系的影响,尤其谈到了当前中国在匈牙利的投资项目,以及匈牙利的华人华侨社区的情况。

上海欧洲学会会长、上海社会科学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徐明棋表示,当前世界处在重大变革的阶段,欧盟面临多重危机,美国正在深刻调整其经济增长方式,而中国的崛起受到相当多的负面解读,美欧跨大西洋关系也面临挑战与危机,中、美、欧三方需要对全球治理达成新的共识。

复旦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丁纯认为,目前欧洲国家按照其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一带一路”相当感兴趣的国家,如匈牙利、波兰等中东欧国家,已经在着手运作具体项目;第二类是总体上持肯定态度的国家,如西班牙等;第三类是法、德这两个大国,对“一带一路”的态度看似不温不火,但有些负面看法。他认为,中欧双方评估“一带一路”的视角不同,中国注重长期收益,而欧洲更重视短期效益。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张海冰研究员表示,在国际贸易对抗加剧的形势下,中欧需要合作,以共同稳定世界经济秩序;但目前中欧经济都含有不稳定因素,双方看待全球治理的视角和对于多边主义的理解也存在差异;中欧需要加强沟通,以便在世贸组织改革等当前重要议题上取得共识。

 

中欧投资与贸易的挑战与前景

比利时欧洲学院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主任门镜主持第二场“中欧投资与贸易的挑战与前景”研讨。

比利时布鲁盖尔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海瑞罗Alicia Garcia Herrero比较详细地分析了中欧双边投资关系的现状。她认为,目前欧洲企业在华开展投资经营活动所面临的困难在增加,有些领域不对外资开放,允许欧洲企业进入的领域里,缺乏平等竞争的环境。欧洲决策者和社会各界并非对中国国企的所有权本身抱着负面态度,而是觉得中国国企的公司治理模式需要大幅度改进。

比利时欧洲学院研究员弗瑞曼Duncan Freeman肯定中国提出的“共赢”模式时表示,中欧双边经济关系中的争议,过去较多地集中于贸易不平衡的问题,现在则更多地聚焦于双边投资;欧盟成员国众多,不同国家与中国之间的经济依存度显著不同,比如德国对中国的市场与经济增长的依赖度很高,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诸如西门子、大众和博世等德国大公司对中国的依赖度大幅上升,中德和中欧之间存在增进双边经济合作的共同需求。

 华东理工大学欧洲研究所所长杨逢珉表示,中欧之间不存在政治与战略层面的对抗,《中欧合作2020规划》也表明彼此间存在巨大的合作潜力;中欧各自的经济结构存在显著的互补性,这是中国对欧贸易顺差和欧洲对华投资持续增长的原因。中国已经与欧盟28个成员国中的26个签署了某种形式的双边投资协定,未来中欧双边投资将成为推动双方经济实现新一轮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忻华提出,中欧经济关系的争执过去多集中于贸易领域,但从2010-2012年以来,双方的摩擦更多地出现在投资、产业政策、技术转让与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目前欧盟已针对中国制订了涵盖多个领域系统的“防御性”经济政策体系。他认为,欧盟对华经济决策的负面态度受到美国的深刻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意识形态上,美国反全球化力量所建构的关于中国“利用”全球化获取“不公平”利益的话语,影响着欧洲;二是在具体决策上,欧盟在模仿美国的经济民族主义、国家重商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以对付中国;三是在对中国的基本认知上,欧盟关于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评价,关于中国国企特性的认知,明显受到美国的影响。因此,中欧需要更深层的相互理解。

 

过去四十年来国际体系与中欧关系的互动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伍贻康主持第三场“过去四十年来国际体系与中欧关系的互动”研讨。

英国华威大学政治与国际问题研究教授布列斯林Shaun Breslin通过回顾1978年以来英国和欧盟对中国的认知与评价的巨大转变提出,欧洲的对华政策,聚焦点一直是经济领域,欧洲工商界一直积极推动决策层发展对华关系的重要力量;近十年来中国的崛起令国际社会刮目相看,例如中国对拉美的投资不断增长,等于是进入了欧洲的后花园;随着中国的崛起,欧洲看待中国的心态在发生相当微妙的变化,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各方的认知都在调整,需要更多的、更加制度化的沟通。

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法律系学者博内Matthieu Burnay认为,二战至今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全球治理的诸多架构,如世贸组织、G20等,似乎未能使国际社会各主要行为体之间达成应对挑战的共识;中国现在希望在国际秩序中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发挥一定的作用;欧盟不认为中国想要推翻现有的国际治理架构,中欧在改革全球治理方面应该开展更多的合作。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冯仲平回顾了二战以后欧洲所处战略环境的历史演变,进而指出,四项要素使当前中欧关系战略环境面临新一轮的变化:一是欧俄之间出现新的对抗;二是特朗普上台,美欧跨大西洋关系出现裂痕;三是中国崛起,被视为“超级大国”;四是英国脱欧。他认为,中欧之间不太可能出现贸易战,合作仍是主流,但竞争的一面在上升,面临更大挑战。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研究员表示,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与中欧关系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几乎同步发展;随着中国主动权和话语权的增强,欧洲表现得信心不足;中欧双方不仅要借助双边关系寻求各自的利益,更需要将利益诉求与责任意识结合起来,世界经济处在连续不断的动荡之中,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方案,中欧应共同强化免于受到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不确定性损害的能力;中欧关系越是向前发展,就越复杂,需要共同妥善应对。

 

中欧在国际安全公共产品上的合作

上海欧洲学监事曹子衡主持第四场“中欧在国际安全公共产品上的合作:反恐、地区事务与发展援助” 研讨。

比利时欧洲学院的蒙特萨诺Francesco Saverio Montesano博士认为,冷战结束以来,中美欧之间缺乏妥善管理三边战略关系的制度架构;美国决策层在充当全球霸权与固守孤立主义两种立场之间摇摆,目前的美国越来越倾向于采取单边主义和孤立主义的态度;中国似乎正在转变为霸权型或领导型的国家;而欧洲则看重相互依存,以务实的态度应对变化。

比利时根特大学的博苏伊特Fabienne Bossuyt博士比较了中国与欧盟对中亚发展援助的异同点。她感到,欧盟对中亚的援助不仅在规模上比中国小很多,而且对中亚的影响也远低于中国,总体上效果较差。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叶江提出,可以将“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相结合,以这种形式来落实和强化中欧合作;中欧各自都有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方案,彼此间存在不少相似性和关联性,从这一领域入手,探讨中欧合作,可以找到新思路。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所所长郑春荣教授表示,中欧在涉及战略安全的多个领域都有广泛合作,尤其是近年来不仅在军备控制和核安全等安全领域进行合作,而且在反恐、维护海上航行安全、网络安全等领域也有密切的沟通与协调;中欧安全合作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在美国给现有的战略安全格局带来急剧冲击的情况下,中欧有共同的意愿维护多边主义的国际秩序,因而合作的基础在增强,尤其是非洲事务可以成为提升中欧安全合作的重要领域。

 

中欧在科技与环境领域的合作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潘忠岐主持第五场“中欧在科技与环境领域的合作”研讨。

奥地利维也纳技术大学欧洲及国际研究与技术合作名誉教授霍凡特Manfred Horvat表示,中欧科技合作在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984年开始的“中欧联合研发计划”可谓意义深远;近年来的欧盟对华政策文件,如2013年的《中欧合作2020规划》文件、2014年欧盟关于中欧科技合作伙伴关系的文件、2016年欧盟关于“对华战略新要素”的文件都阐述了双边科技合作的潜力与前景,未来中欧在处理城市化问题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领域,可进一步合作。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于宏源研究员分析了全球去碳化时代的合作机遇,他认为,由于美国的消极态度,近年来全球关于碳减排的谈判进程在减速,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变化协定所带来的冲击尤为严重,过去一直强调的以国家为中心的气候治理模式已转向以社会为中心的模式,今后对于全球气候治理机制的聚焦点,可落在非国家行为体上;另一方面,中欧在新能源领域既有合作,又有竞争,这些新变化值得关注和分析。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薄燕提出,围绕气候治理的议题,中欧在次国家层面的互动较多;欧盟最初重视美国在全球气候治理机制中的作用与影响,对中国不太重视,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后,中欧互动逐渐增多;在此领域中欧可以长期合作。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孙溯源通过分析中欧气候合作中的能源因素认为,中国能源状况的改善,受益于国际社会和中欧之间的气候治理合作,中国正在从国际气候合作中被动的规则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影响和塑造规则的重要行为体;能源议题应成为中欧气候合作的纽带和落脚点。

本次“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中国与欧洲:成就、挑战与前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恰逢奠定欧洲一体化进程基础的《罗马条约》生效60周年之时,也是在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重要学术会议与会者对中欧关系的历史进程进行回顾与总结,对当前中欧之间的合作潜力与遇到的问题展开深入分析与坦诚交流,对未来国际格局的发展趋势与中欧关系的前景做出展望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