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Review of the Ceremon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cademic Committee for EU Studies and the Discussion Meeting on the European Economy and China-EU Economic Relations Under the Epidemic

Entry time:2020-05-18visits:0

  On 8 May 2020,on the occasion of the 45th anniversar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EU diplomatic relations and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Schumann Declaration, the SIES held the ceremon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cademic Committee for EU studies and discussion meeting on the European economy and China-EU economic relations under the epidemic. Experts attending the meeting believed that EU, which had been hit hard by the Coronavirus epidemic, was faced with the realistic challenge of reviving the economy and other more deep-seated problems such as the intensified redistribution of wealth and 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regions. China-EU relations also face new challenges, but through initiative, both sides can seize and create more opportunities to upgrade the bilateral relations.

2020年5月8日,适逢中欧建交45周年和《舒曼宣言》70周年之际,上海欧洲学会举办了“欧盟专业委员会成立暨疫情下的欧洲经济和中欧经济关系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遭受新冠病毒疫情重创的欧盟面临复苏经济的现实挑战以及财富再分配加剧、地区差距加大等更多深层次问题。中欧关系同样面临新的挑战,但通过主动作为,可以把握与创造更多提升双边关系的机遇。

欧洲经济复苏不用过分悲观,但潜在问题让人担忧

上海欧洲学会会长徐明棋研究员认为,多家国际组织展望今年世界经济将出现大幅度负增长,欧洲主要国家负增长更将达到7%左右,这是比较严峻的经济形势。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封城锁国”等举措对实体经济带来的冲击,另一方面则是预期带来的担忧,恐慌情绪对投资、贸易都带来严重影响。但目前来看,整体经济应该不会出现两到三年的长时间收缩。欧美在疫情达到高峰后已经开始启动各种“解封”政策。欧美经济复苏难度不小,但也不用过分悲观。

不过,现在还有两大让人担忧的问题。第一是欧美在危机后都采取了超历史的财政刺激政策,无限量的量化宽松会产生“道德风险”和金融泡沫,进而导致财富的再分配效应,这些对经济长期健康发展都不利。在此背景下,欧美国家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会进一步滋长,将矛头转向海外。第二是全球治理机制失灵,在抗击疫情和推动国际贸易和投资方面作用不彰。全球治理陷入困境,相互指责和对抗更加严重,这对世界经济发展不利。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欧洲学会副会长丁纯教授指出疫情对欧洲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第一季度欧元区经济负增长3.8%,欧盟经济负增长3.5%,据预测第二季度欧盟的负增长会在5%-12%,全年负增长会在7.4%。从宏观来看,财政赤字将会达到7%,累计公共债务将会上升100%。从微观来看,娱乐业、酒店业、旅游业以及航空业将会受到最大冲击,相关汽车支柱产业也会受到不小冲击。在此情况下,欧盟成员国采取了多种举措维护经济活动和社会民生。不过,“新冠债券”发行的层层阻力再次暴露了欧盟内部的道德风险、南北差距、统一财政的分歧等问题。欧洲各国短期面临着复工复产和防疫的权衡问题,长期则是公共债务迅速上升以及相关产业链的问题。随着经济问题凸显,南北差异扩大,区域性差异加剧,欧盟地缘政治委员会将会采取哪些措施进行应对值得进一步关注。

上海欧洲学会前会长伍贻康教授认为借助疫情危机,欧盟如能趁势加强团结、深化内部结构机制改革,在尊重成员国主权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欧盟一体化进程,抓准方向,在共识基础上使一体化向前推进,是有可能的。欧盟历史证明,一体化往往是在危机中向前推进。

上海社科院助理研究员、上海欧洲学会欧盟专业委员会主任助理姜云飞博士认为新冠疫情一方面放大了美欧之间的经济矛盾,如疫情期间的医疗物资争夺、禁止向对方出口医疗物资、争夺疫苗开发的技术公司等。另一方面,随着疫情的逐渐缓解,美欧之间的贸易谈判将再次回到政府的优先事项中。5月5日,美英贸易谈判已经率先恢复启动。不过,美欧经贸关系中仍然存在农产品补贴、汽车关税等诸多分歧。这些问题并未因疫情降低协商与解决难度,一些问题的难度更是有所上升。

疫情危机蕴含中欧发展潜力,应该加强与欧洲国家的经济联系

华东理工大学欧洲研究所所长、上海欧洲学会欧盟专业委员会主任杨逢珉教授认为中欧贸易中的困难能否解决,要看全球供应链是否会发生大的变化。第一,受疫情冲击,欧洲不少国家加强了对进口的管控,采用了严格的检验检疫措施,同时试图将更多的工作机会留给本国人员,以维持就业的稳定。第二,日韩是我国对欧出口产品的零部件供应国,日韩经济复苏与否影响我国对欧出口。所以,需要减轻欧盟成员国受疫情的冲击,尽可能帮助欧盟。我们还应该稳定跨国公司在华企业的生产,帮助其克服复工之初所面临的问题,同时进一步大幅度改善营商环境,使外资感受到中国市场的强大发展潜力。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欧洲学会副秘书长尚宇红教授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对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正常合作交流产生了不利影响。受此影响2020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关系中最为重要的17+1合作机制领导人峰会未能如期进行,在宁波召开的每年一度的中东欧进口商品博览同样推迟。中国-中东欧国家双边贸易受疫情影响出现不可避免的下降,而且主要是中国对中东欧国家出口的下降,但也包含了增进双边在彼此市场中的市场份额机会。在国际贸易普遍下降的疫情时期,中国-中东欧国家双边贸易相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对市场份额还会有所提高,特别是在中东欧国家日渐形成的进口中国出口欧洲的贸易网络中,其对中国进口的依赖性将会进一步得到强化。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上海欧洲学会欧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张海冰研究员认为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的影响深刻复杂,也对城市发展治理带来挑战。我们应该在此背景下看上海未来的发展,思考如何加强与欧洲国家的经济联系,更好借鉴欧洲城市的经验,丰富上海城市的发展底蕴,实现多元、弹性、包容和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比如,芬兰疫情之下其医疗物资的相对充分储备显示了优势,其医疗保障的水平和平等性值得学习和借鉴。上海自贸区引进的上海阿特蒙医院也为开展中德医疗合作探索了一个新的途径。总的来说,未来上海发展的创新需求上升,欧洲城市的多元创新经验值得关注;未来上海城市发展的安全需求上升,欧洲城市的前沿治理经验值得学习;未来城市的综合治理能力需求上升,欧洲先行的城市经济生态治理经验值得借鉴。

本文原载:沈钦韩:智库观点 | 疫情下的欧洲经济与中欧关系,文汇网(whb.cn)2020年514http://www.whb.cn/zhuzhan/huanqiu/20200514/347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