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6日,上海欧洲学会、上海市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和上海市世界史学会在上海社科会堂联合主办“历史交汇期的中欧俄关系”跨学会学术研讨会。作为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第十四届(2020)“学会学术活动月”项目,本次研讨会得到了上海市社联的大力指导和支持,吸引了来自三个学会近30名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和参与。上海欧洲学会徐明棋会长、上海市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范军会长、上海市世界史学会余建华副会长分别致辞和总结。上海欧洲学会顾问伍贻康教授、名誉会长戴炳然教授、监事曹子衡博士、秘书长杨海峰博士主持会议相关环节,华东理工大学欧洲研究所所长杨逢珉教授、上海市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烨教授作会议点评。
徐明棋会长在致辞中指出,中国一直奉行和平崛起,与世界各国共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与以欧盟为代表的各个成员国之间推进各种各样的合作关系,来创造合作共赢的机会。最近习主席和欧盟主要领导人以及欧盟轮值主席国的德国领导人举行了视频峰会。习主席在会上进一步强调了中欧关系互利共赢的基础和发展方向,双方在很多领域仍然存在着非常宏大的合作空间,应该进一步从维护战后多边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以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合作利益这样大的前提之下,来开展进一步的合作。美国特朗普政府现在采取的各种极端化、反全球化的利己主义、保护主义的措施,给当前的经济、贸易投资的环境带来巨大冲击,在此情况下中欧的合作就变得非常重要。欧方在会上强调了独立自主地开展和中国合作,推进多边主义,维护国际社会的安全、稳定、和平发展的意愿。此外,俄罗斯长期以来在美国的封锁遏制之下,他的经济发展遭到了很大的困难,他和欧洲的关系也受到美国的掣肘。中俄关系这几年发展总体比较顺利,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能够进一步发展,以推动双边经贸关系进一步深入,更好地建立起给双方能带来更多经济合作利益的基本框架。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教授在题为“欧洲新冠疫情及欧盟经济、社会领域的应对”的发言中认为欧洲在抗击新冠疫情方面采取了不少有效举措。比如德国的病毒检测到位率非常高,而且除了专门的情况外,和中国一样是免费检测。德国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推出了非常好的APP应用程序,能够让公众及时知晓周边染病情况。还比如说对学校复学进行了细致的安排,65岁以上的教师只能管线上,线下由相对比较年轻的教师负责。当然另一方面,在疫情开始没多久,欧盟正式介入并同意成员国各自放松财政约束,甚至德国也反复讨论放弃非赤字财政问题后,形成了很大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而这对以后来讲是有隐患的。到现在我们还不知道欧盟承诺的投资有多少进入到了成员国,里面存在什么样的缺口。
上海市世界史学会副秘书长、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朱联壁副教授在题为“脱欧与脱英:两种民族主义的交汇”的发言中指出我们研究现在的英国常常会提英联邦,但其实还有学者称其为第三英帝国。在引入了无形帝国这个概念后,英帝国实际上存有长期深远的控制,现在的英国还不能看成是帝国完全消退的时期,而可以把它划定成第三英帝国阶段。英国现在对于香港问题的干涉,其实还是帝国心态的表现。有英国学者还提出了一个内部殖民的概念。其实苏格兰、爱尔兰、威尔士是英格兰最早的殖民地。英格兰先发展了这些殖民地,再往外建立了一个更大的帝国。如果结合起来看英帝国发展历史的话,英格兰向威尔士、苏格兰、爱尔兰的扩张,包括不断建立正式的统治,其实跟它的帝国发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是同一套逻辑在运作。现在英国脱欧、苏格兰等脱英,是两种民族主义的交汇,反映了帝国逻辑面临的挑战。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中心叶江研究员在题为“美国大选与美欧关系未来两种走向”的发言中认为如果特朗普赢得美国大选,美欧关系可能会维持目前这种分化同盟的状况,甚至这种分化的同盟还会继续往前发展。这个同盟现在已经分化的比较厉害,一方可以指出同盟内的另一方是我们的敌人。如果拜登赢得大选,肯定会将这种分化同盟回归为价值观同盟。无论哪种结果,从实际的利益和根本的价值观看,还有从全球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在看得见的未来,美欧跨大西洋同盟关系不会终结。但是它的发展方向应该会有所改变。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助理、外交学系系主任张骥副教授在题为“中美战略竞争背景下的中欧关系”发言中提到习主席从6月22号到9月15号,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第二次与欧盟领导人举行会晤,这在中欧关系史甚至在中国外交史上,是很少见的。习主席提出中欧应该是和平共处、开放合作、多边主义、对话协商的关系。在中美战略竞争背景下,我们应该要牢牢把握中欧关系发展中的机遇,同时也要客观认识到中欧战略接近中的有限性。欧洲的安全还在依赖美国,这一点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美欧安全联盟存在费用分担等方面的分歧,但是安全上这种整体的依存关系实际上依然存在,这是他们联盟的一个基础。美欧在意识形态领域仍然存在着高度的共识。当然美欧在多边主义问题上是有分歧的。欧洲人对特朗普对欧洲采取现实主义、施加压力的态度存有不满,对特朗普不断地强化要求欧洲盟国在外交和战略上跟他保持一致也不满意。此外,美国大选会对中欧关系产生很大影响。中欧关系的发展应该抓住美国大选之前的窗口期,年内要完成中欧投资协定的谈判。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教授在题为“从历史视角看当前欧(德)俄关系的走向及影响”发言中指出西欧对俄罗斯的感知总体上在恐俄和亲俄这两个维度之间转换。欧洲对俄罗斯的关系里面有接触促改变或者是以商促变这样一种具有重要地位的思想。虽然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的发展并不是西方所希望看到的方向,但是总体上西方尤其是德国没有完全放弃要俄罗斯实现转型、将俄罗斯融入欧洲的想法。两德统一以后,德俄和欧俄关系一度升温,大家至少从言词上成为了战略伙伴。但到乌克兰危机爆发以后,双边关系急转直下,传统的地缘政治冲突回归,欧俄关系当中的对抗性明显增强。到特朗普上台后,德国与欧洲又觉得在全球治理这些问题上仍然需要俄罗斯,所以欧俄、德俄的合作需求又有所上升。欧俄关系中存在几个重要的因素。一是欧洲在对俄关系中如何平衡价值导向和现实利益导向的争论。二是不对称的经贸关系哪怕在危机时代也是稳定双边关系的关键点。三是德法对于俄罗斯的立场存有分歧。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强晓云副研究员在题为“俄欧关系背景下的中俄欧合作”发言中认为在俄罗斯看来,欧洲是西方的一个部分,欧美意识形态的一致性奠定了大西洋同盟关系的基础。欧洲现在主要的问题是把自己的外交决策权放弃给了美国。欧洲大陆的安全也是靠着美国领导下的北约。不过普京也好,还是俄罗斯的政治精英也好,根深蒂固地认为俄罗斯是偏欧洲的欧亚国家,俄罗斯是欧洲不可分割的地方。欧盟是俄罗斯最重要的经贸和外交伙伴。俄欧关系的进展,不管是好转还是恶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欧关系的状况。当美欧关系牢不可破的时候,俄欧关系则未必那么好。当美欧关系不是那么紧密的时候,俄罗斯又觉得可以在俄欧关系上有所作为。在中美竞争的背景下,欧俄是一个中间地带,是中国可以进行合作的地带。中、欧、俄三边合作应该有一定的空间。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欧洲把对俄罗斯负面的看法与中国捆绑起来,对于中欧合作来说可能会成为一种负担。
上海市世界史学会副会长、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所副所长余建华研究员在题为“中东乱局演进下的中欧俄三边及互动”发言中指出中东地区没有大国,但一定有大国在左右它。美国虽然从中东战略收缩,但依然是主导者。欧盟对中东的作用存在两个明显的内部牵制,一个是金融危机等各种危机,还有一个是越来越不能够发出统一的声音。俄罗斯直到普京上台之后才开始重返中东。2015年普京出兵叙利亚是俄罗斯重返中东的一个更明显标志。中国在中东从原来的总体超脱,越来越变得有所作为。我们的中东外交体现在有原则、有重点、有选择,也包括我们的“三不”政策:不寻求势力范围、不填补真空、不搞代理人。同时我们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在中东积极作为。中东今天处于一个转型动荡期。在中东一系列问题上,中欧俄三方立场有共同点,但也有不同点。比如在巴勒斯坦问题上,三方都反对美国偏袒以色列,主张联合国的协议;在伊朗问题上,三方都反对美国退出伊核协议,但是欧盟还是在配合或者屈从于美国,而俄罗斯对伊朗的支持又与其他两方有所不同。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龙静博士在题为“俄欧关系对中国-中东欧关系的影响”发言中认为从2011年开始到2014年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可以作为观察俄欧关系对中国-中东欧关系影响的第一个时间段。从这个时间段开始,中国和中东欧国家正式开启了要发展政治关系、要激活经贸关系的意愿。如果把这个时间段做一个概括的话,俄欧关系和中国—中东欧国家的关系在此期间是彼此独立、互不干扰的关系。第二个时间段从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发生到2017年第一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举办。克里米亚事件对于俄欧关系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使得中东欧国家对俄罗斯的疑虑和恐惧再次上升。中东欧国家在安全上要追随和依赖北约的战略选择得到了强化。这一阶段里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政治关系在不断提升,但是疑华、恐华的情绪开始酝酿。第三个阶段从2017年夏天开始至今。这个时期里美国在满足中东欧国家需要的时候,也把自己的安全观贩卖或者渗透到中东欧国家当中。俄欧关系在美国的干预之下,向着难以调和的方向在发展。中国威胁论已经开始干扰多个中东欧国家的决策。
范军会长在总结中指出,所谓历史交汇期就是历史处在十字路口和不确定时期,有多种可能的方向。现在还不确定各个国家选择最后会形成一种怎样的合力和方向。对于中国来说,我们不会接受冷战和意识形态划线这些概念,我们选择的主题是古今中西或者说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