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Review of the Seminar on Building China-EU Green and Digital Partnership: Paths and Prospects”

Entry time:2020-11-18visits:0

   2020117日,“打造中欧绿色与数字合作伙伴关系:路径与前景”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德国友好协会、上海欧洲学会、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来自商务部、外交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等国家部委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欧洲学会等高校、科研单位的60余位专家、学者和部分企业代表参会。此次研讨会是在中欧领导人今年9月决定建立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和数字领域高层对话,打造中欧绿色合作伙伴、数字合作伙伴关系的背景下召开的。如何有效落实中欧领导人会晤成果、切实推进中欧绿色、数字合作伙伴关系向前发展、进而为百年变局之下的中欧关系保驾护航,是学界亟需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会议开幕式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教授主持。中国原驻德国大使,中国德国友好协会会长、同济大学名誉教授史明德、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教授、上海欧洲学会会长徐明棋研究员代表主办方致辞。

史明德大使在致辞中,首先对莅临本次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随后,史大使对当前中美、中欧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中欧关系的重要性,并表示,进一步发展中欧关系需要尽可能地做大合作蛋糕,不断开辟新的合作领域,求同存异、妥善处理彼此分歧。在绿色、数字合作方面,史大使建议,应当做好顶层设计,同时充分评估合作中的潜在困难与风险。最后,史大使期冀各部委单位能够对学界给予更多指导,促进学界更好地对接国家战略需要,产出优质的科研、咨政成果。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教授在致辞中感谢各部委单位、兄弟高校和科研机构代表莅临会议,并介绍了同济大学在绿色和数字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国际合作情况。伍江表示,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在科研、教学、咨政、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学校将继续积极支持德国研究中心将对德、对欧研究拓展到中欧绿色和数字合作领域。同时,同济大学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包括德国研究中心在内的各智库的工作,期待在各部委单位和兄弟机构的支持下,在推动学科发展的同时,积极发挥高校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撑作用,期待本次会议能为推动“后疫情时代”及“十四五”时期的中欧合作贡献真知灼见。

上海欧洲学会会长徐明棋研究员在致辞中向莅临本次会议的领导、专家和学者表示欢迎。他指出,在当前中美关系紧张的背景之下,中欧合作正变得愈加重要。因此,中欧之间需要进一步拓展合作基础。徐明棋指出,习主席强调中欧双方是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维护、稳定现有国际秩序的两支重要力量,这是当前强化中欧合作的一个重要出发点,中欧在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领域合作空间巨大。期待本次会议研讨能激发出思想火花,推动中欧合作释放更大能量。

商务部欧洲司司长翟谦、外交部欧洲司参赞林航和财政部国际经济关系司处长胡汉宁作为部委代表发表演讲。

商务部欧洲司司长翟谦从历史、国际格局演变、中美战略博弈、欧洲自身发展及其对华认知和中国自身发展的角度对中欧关系进行了梳理,指出从中国未来的长远发展来看,欧盟依然将是我国对外经贸领域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翟司长随后分享了本届进博会的一些情况,指出我们虽然面临严峻挑战,但欧洲企业踊跃参展,中欧经济联系密切,中欧合作前景广阔。他表示,中欧在数字和绿色伙伴关系方面存在非常有利的合作条件,但我们也需要防范一些规制与壁垒等方面的风险。在当前中欧关系面临更加复杂、严峻形势的背景之下,双方在绿色、数字合作方面还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增加新的功能、打造新的合作亮点。演讲尾声,翟谦对同济大学提供此次交流、研讨的平台表示感谢,他表示,愿意在未来与各位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加强合作,也期待各位专家学者更多地为中欧关系、为中欧经贸合作贡献智慧。

外交部欧洲司参赞林航在演讲中,首先对中欧关系45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她指出,45年来中欧双方抓住总体稳定的大局,在世界多极化中及时准确定位中欧关系,推动中欧对话合作不断提质升级。中欧关系历久弥新,主要源自于中欧双方的信心和定力、实力和规模、创新和开放。林航认为,打造中欧绿色与数字合作伙伴关系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一、求同存异,扩大理念的交集,加强沟通对表;二、互利共赢,加强利益的惠及;三、实事求是,妥善处理合理的关切。林航表示,绿色、数字合作伙伴关系的打造是中欧关系的创举,双方有望以此为契机,开启中欧关系的历史新篇章,为世界的发展繁荣贡献中欧的智慧。她期望与会专家学者加强与欧洲各层面的沟通与接触,多提供政策建议,为打造中欧绿色和数字伙伴关系、促进中欧关系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财政部国际经济关系司处长胡汉宁在演讲中就财政部对欧工作情况进行了介绍,并总结了当前中欧经济关系的特点,指出当前欧洲对华心态发生深入调整,欧洲对华经贸诉求有所提升,但合作仍然是基本面主旋律,中欧财经经济中合作空间仍然很大。对于如何打造好中欧绿色、数字合作伙伴关系,胡汉宁表示,可以归纳为“一”、“二”、“三”,即“一个声道”,强化交流沟通合作的方式方法;“两个融合”,中国的两个循环和欧盟的两个战略相结合,实现内循环、外循环与绿色战略、数字战略的融合;“三个渠道”指联通政府、智库和企业三个渠道。胡汉宁期待能进一步有效统筹政府、企业和智库各方力量,提高对外财经工作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希望与包括同济大学在内的各个研究机构建立更密切的合作关系,推动未来五年国际财经合作领域重点、热点问题的前瞻性研究。

会议围绕“中欧关系的中长期发展前景”“中欧绿色合作伙伴关系的机遇与挑战”和“中欧数字合作伙伴关系的机遇与挑战”三个主题单元进行了深入研讨。

第一单元的主题为“中欧关系的中长期发展前景”,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伍慧萍教授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研究员首先从社会交往和话语沟通视角对智库与学者提出了期望,并指出在中欧关系中要先“把我们中国的事情说清楚”。其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冯仲平研究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研究员、上海欧洲学会会长徐明棋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陈新研究员先后就“欧洲的战略前景与选择”“战略视野中的中欧关系前景”“‘后疫情时代’中欧关系发展前景”“复杂系统演进中的中欧经贸关系”做主题发言。冯仲平指出,欧洲过去十年陷入到一种战略焦虑之中。过去十年,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受到了挑战、欧洲一体化遭遇到了更大的阻力、盟国体系严重受到削弱、中美发生对抗,这四大挑战导致了欧洲的焦虑和反思。我们只有把欧洲面临的战略挑战和选择的复杂性看准了,才能在中欧有共同利益的方面推进更好的合作。崔洪建认为,现在世界各主要力量正在逐渐进入一个充分的战略博弈的时代。欧洲力图继续保持在一些关键领域的竞争力优势同时要保持它的经济结构、生活方式以及对外事务的影响力现在的中欧关系已经呈现出多边联动的特征,我们可以采取拉单子的合作方式,同时中欧间的合作可以向第三方拓展。徐明棋指出,疫情对整个欧盟的经济产生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冲击。欧洲内部原来的矛盾以及民粹主义情绪,对一体化的反思以及对外力的重新评估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都会加剧演变。欧洲对中国处在重新判断、重新认知的一个过程。但中欧关系仍然存在一个友好发展的基础,双方应该加强合作对话。陈新提到,中欧经贸关系已经从简单贸易关系演变成复杂的大经贸关系,具体体现在贸易额大幅增加,子系统的丰富拓展了贸易的维度,欧盟成员国的扩大增强了内部的异质性,以及由双边经贸关系发展到多边模式。其中,构建绿色伙伴和加强数字经济合作成为中欧网络化的经贸关系重要的突破口。

第二单元的主题为“中欧绿色合作伙伴关系的机遇与挑战”,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春春主持。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国际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正高级工程师李丽平、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余南平教授、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伍慧萍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薄燕教授、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公共政策所所长于宏源研究员分别就“中欧环境合作:现状与展望”“中欧绿色数字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机遇与挑战”“欧洲绿色新政及中欧合作”“中欧绿色伙伴关系框架下气候合作的机遇与挑战”和“碳循环经济的中欧多边合作的挑战和机遇”做主题发言。余南平认为中欧在以数字为连接的绿色等产业链合作中,欧洲所强调的经济主权或成挑战。伍慧萍指出,尽管欧洲绿色新政面临调度资金以及成员国立场差异的难题,中欧合作机遇仍不小,中欧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方面形成了战略共识,同时中欧在全球治理中拥有合作动力和经验优势。薄燕从绿色合作的气候合作维度出发,展望了中欧的绿色合作。她表示中欧在气候合作中已经形成很好的理念基础、制度基础和合作基础双方作为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关键参与者,共同出台了一系列宣言和声明以及项目,今后要加强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气候合作内容。于宏源表示,欧洲在绿色等领域有很多领先的概念,而中国也有更多的思考和设计。

第三单元的主题为“中欧数字合作伙伴关系的机遇与挑战”,由上海欧洲学会秘书长杨海峰主持。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教授、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西班牙研究中心主任张敏研究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中心秘书长鲁传颖研究员、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宋黎磊教授分别就“中欧高新技术合作的机遇与挑战”“欧盟网络安全战略及中欧合作”“欧洲数字化发展战略及中欧合作新机遇”“中欧数字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和“中东欧地区的数字化进程与中国—中东欧合作”做主题发言。丁纯指出,欧盟先后推出了“塑造欧洲数字未来”和数据战略等;国家层面上,德英法则推出了数字化的发展战略。欧盟面临美国的诱压和威胁,同时欧盟也在谋求“超国家”层面的技术主权。近几年中欧间开展了不同层级和不同方面的对话和会议。中欧在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互补性强,同时双方也可进一步挖掘数字经济潜力和维护监管秩序。郑春荣指出,中国在2014年制定的第二份对欧盟政策文件中明确表达了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和合作的网络空间等目标。有鉴于此,中欧可以通过网络空间小组推进协商制定网络空间的国际规则,以“一带一路”倡议和“欧亚互联互通战略”对接为契机等,实现网络空间的保护合作。张敏介绍称,欧盟目前通过六个指标评估欧盟国家的数字化程度,并在多领域实现了数字化,制定了一系列规则规定。欧盟早新一轮数字化技术创新中采取更明显的保护主义政策,技术主权也成为其对外开放的新壁垒。鲁传颖认为与规则、技术等相比,欧洲在数字应用层面相对滞后。宋黎磊提到,根据欧盟指标,爱沙尼亚等一些国家数字化程度比较高。

在随后的大会讨论环节,与会人员围绕中欧数字经济发展对比、量子计算、德国和欧盟产业政策等话题进行了热烈研讨。

会议尾声,史明德大使代表会议主办方致闭幕辞。他表示,本次活动是一次具有前瞻性的跨部门、跨学科、跨区域学术研讨会。他说,在中欧双方刚刚达成共识,建立中欧绿色、数字合作伙伴关系的背景之下,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上海欧洲学会和中国德国友好协会携手举办此次活动,以期为双方领导人共识的落地献计献策,具有重要意义。史大使希望学界同仁能进一步强化问题意识,以结果为导向,在各部委单位的支持之下,努力产出更多、更具决策咨询价值的成果。(本文系上海欧洲学会根据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文汇报相关报道及会议材料形成的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