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1日下午,上海欧洲学会2021年年会暨“欧洲联盟与中欧关系的发展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系上海市社联2021年度学会重大学术活动合作项目,由上海欧洲学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与欧亚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承办,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联合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欧洲学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政法学院、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欧洲学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近90人在现场或以视频的方式参加了本次会议。
华东师范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门镜教授主持学会工作报告环节。上海欧洲学会会长徐明棋研究员和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刘军教授分别致辞。徐会长对华师大承办此次会议表示感谢。刘院长表示很荣幸能承办上海欧洲学会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1年年会。学会走过了奋斗的也是成功的三十年,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他相信学会未来三十年还有更深厚的潜力可挖。上海欧洲学会秘书长杨海峰博士作理事会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上海欧洲学会监事曹子衡博士作监事工作报告。会议决定将按照学会章程和社联规定择期召开第七次会员大会。
华东理工大学欧洲研究所所长杨逢珉教授主持了主题为“踯躅不前还是螺旋上升?——欧洲联盟的发展回顾与前瞻”的第一阶段研讨。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副院长丁纯教授在题为“欧盟产业政策:历史与现状”的发言中从历史演变、定位成因、现状与前景三方面分析了欧盟的产业政策。欧盟因为理念的原因,习惯于水平发展产业政策,但在外部竞争的情况下,其也进行了产业政策的垂直发展。欧盟垂直产业政策经历了打造赢家、扶持输家以及目前应对挑战、追求战略自主的三个阶段。美欧在产业政策上的合作或联手不可避免,贸易和技术委员会(TTC)是比较明显的例子。
华东师范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王玏博士在题为“欧盟数字转型:动力、进程与影响”的发言中认为,欧盟数字转型的动力从短期看是要增加欧洲韧性,长期看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从内部看是在数字领域打破壁垒,外部看则是旨在制定自己的标准和规则。欧盟数字化转型将会对欧洲一体化起到推动作用。欧盟成员国希望通过数字化转型形成一种合力。欧盟希望在数字领域具有一定竞争力,同时保持自己的行动力和独立性。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中心主任张迎红研究员在题为“欧盟交通运输战略的最新发展”的发言中介绍欧盟在2020年12月发布了《可持续和智能交通战略》,一是配合欧盟绿色新政,二是促进交通运输的可持续性和韧性。欧盟交通运输战略有促进人员、商品、服务三大流通,减少碳排放,捍卫单一市场和推动高端制造业发展四个目标。欧盟提出通过绿色、智慧、韧性到2050年实现零排放、零拥堵、零死亡的“三零目标”。欧盟交通战略希望把欧盟更有机地结合起来,重新构建欧洲一体化,同时将绿色、数字和韧性作为国际互联互通的新标准。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基地/余南平工作室首席专家余南平教授在题为“欧洲强化经济主权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分析”的发言中指出,欧洲选择性的经济主权行为是其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能力弱化后的战略焦虑表现。从商品贸易为主导的价值链来看,欧盟已经在开始做产业链的脱钩。从数字经济的价值链来看,欧盟提出了反经济胁迫草案,通过实施贸易配额等方式来强化自身经济主权。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教授在题为“德法大选及其对欧盟发展走向的影响”的发言中介绍德国新一届“红绿灯”政府后上台后提出推行积极有为的外交,特别强调要以欧洲整体利益为依据制定德国的政策,包括在欧盟框架内继续保持对中国的三重定位。至于法国大选,马克龙获胜的可能性会更多一点。法德中心的共同领导作用需要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实现。深化欧洲一体化没有法德轴心不行,但是光有法德轴心也不够。多速欧洲灵活一体化或者意愿者联盟,可能是一体化无奈但可行的方案。
在这一阶段的点评与讨论环节,华师大前副校长范军教授在点评中指出,欧洲的发展正处于“奇点”状态,是中国需要争取的中间力量。中欧关系其实是一个时空概念,既要放在中美关系这个空间框架中看,又要放到未来三十年的时间里看。只有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期才能更好地迎接“奇点”的到来,也才能在未来更好地发展中欧关系。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余建华研究员在交流时指出欧盟对中东等邻近区域的外交出现失序和弱化的现象,希望未来十年中欧能在中东地区实现共赢局面。余南平教授在讨论中认为中欧在参与第三方市场时容易出现竞争关系。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中心叶江研究员主持了题为“全面战略伙伴还是三重定位?——中欧关系的发展回顾与前瞻”的第二阶段研讨。
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忻华研究员在题为“美欧战略竞合关系新态势及其对中欧关系的影响”的发言中指出,美国和欧盟有各自的经济民族主义的政策架构,该政策架构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美欧处理对方关系的走向和节奏。美国经济民族主义很重要的表现是脱钩战略,而欧洲经济民族主义的重要表现则是在经济领域的战略自主,也就是对外推行贸易保护和产业政策。美欧在技术和产业领域的竞争相对来说最为激烈,因此针对中国的协调也更少。
上海欧洲学会会长、上海社科院欧洲研究中心主任徐明棋研究员在题为“欧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与中欧货币金融合作”的发言中指出,欧洲货币联盟的诞生就是试图独立于美国发挥自己在世界经济体系当中的影响力。虽然欧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比重远不及美元,但其作为第二大国际货币的地位已经很难撼动。在欧洲努力减少对美元支付体系依赖的背景下,中欧货币金融合作有着非常广阔的空间。
华东师范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门镜教授在题为“应对气候变化:中欧的责任与利益”的发言中指出,目前中欧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是主流,但是竞争不可回避,从中长期看更是如此。中欧间在气候变化领域已经有很多的机制框架安排。但欧盟态度强硬地认为中国现在就应该被当成发达国家对待,在气候变化领域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欧盟试图通过制定气候变化相关的法律获得收益,依靠多边机制和法律法规施加影响力。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欧洲研究特色研究生班负责人胡春春副教授在题为“在德语语境下诠释中国的思考”发言中指出中国与德国乃至欧洲的交流需要各自的文化移情。德国和欧洲认识中国首先要理解中国的思想史,接受中国有一个内部的视角,要把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放在世界图景下进行解释。中国的现代性经验必然也是世界现代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主任尚宇红研究员在题为“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机制建立10周年回顾:中东欧国家产品在中国市场的绩效分析—成绩、问题与对策”的发言中指出,中东欧国家和中国在贸易获得感上存在不对等的现象,中东欧国家在中国获得的市场份额比在美日韩等一些主要经济体获得的份额要低。中东欧国家出口中国的农产品比重相对较高,不过存在国家间不均衡的情况。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应该进一步下沉到企业层面和地方层面。
在这一阶段的点评与讨论环节,上海社科院伍贻康研究员在点评中指出,中美俄欧关系是当今多极化、全球化和世界历史发展中最核心的关系。对中国来说,欧洲是不可或缺的有独特地位的重要一极,中欧的合作协调和相互呼应具有很大潜力。门镜教授在交流中指出,欧盟推动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决心很大,但难度也很大,可对其在2023年和2026年的目标作进一步观察。尚宇红研究员就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提出,我们可对中东欧有竞争力的产品进行梳理,做到心中有数,条件合适的话大企业可去中东欧组货,帮助中东欧国家提高其渠道竞争力。
会议最后,徐明棋会长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我们需要重视欧洲的软实力。地球村正变得越来越小,中欧各方的利益交织在一起,我们必须寻找出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推动相互合作。上海欧洲学界是一个共同体,有义务和雄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自己的贡献。(杨海峰,上海欧洲学会。相关发言内容根据会议记录整理而成,未经发言人本人复核确认。)